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羊年说洋——“中国人”如何称呼“外国” 精选

已有 27028 次阅读 2015-2-21 07:32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中国, 外国, 古代, 洋人, 番夷

按:这几天说羊的很多,我趁着天上的雨,加一点儿水,换换口味。

羊年说洋——“中国人”如何称呼“外国”

标题上的中国人打了一个引号,就是说,这里的中国并不是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专指之前的中华民国或者大清、大明等等,而是一个随时代而变化的概念。最初,国只是城邑的意思,到了有较多文献记载的春秋时期,国往往指各个诸侯国。中国则往往指中原地区(特别是今河南、山东一带)的那些诸侯国。到了秦代及以后各朝代,中国则是指各中央王朝的控制范围内的区域,直到取消帝制后的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之外就是外国了,既然“中国”的概念在变化,“外国”也在变化。这是在文章的前面要说清楚的事情,不然容易误会,有“分裂祖国”之嫌。

未开化的世界上的人,大概都鄙薄自己家以外的人们。阿Q就只以为未庄的一切是最正确的,他鄙薄城里人,认为城里人可笑,那些人竟然把长凳叫做条凳,煎鱼时的葱叶不是半寸长而是切细了。当初的中国人也是如此。

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很看不起四周的人们。不但看不起,由于要与周围各国相互争斗,争夺土地、人民,彼此为敌。既然是敌国,那就不会给敌人好听的名称。

那时候的中国人称南方的各国如楚国、吴国、越国人为“蛮”,东南沿海为“闽”。认为他们是“蛇种”。蛮、闽都有一个虫字,虫的原义就是蛇(现在所写昆虫的虫过去写为蟲)。

那时候的中国人称北方的民族为狄。狄人最初多游牧,与中国人常有战争,是中国人很大的威胁。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共同对付狄人。一些狄人与中国人也多有通婚,如晋文公的母亲就是狄人。有的狄人也像中国人一样建立国家,如中山国。中国人看不起他们,称他们是“犬种”。狄字就是反犬旁。

那时候的中国人称西方的民族为羌,认为他们是“羊种”。也有说的好听一点的,说是牧羊人。西方的民族又被称为戎,千字文有“臣伏戎羌”的句子。不过,由于西北连成一片,戎和狄也往往分不清楚。常常放在一起称戎狄。

那时候的中国人还称东北部的民族为貉,或写作貊,认为他们是“豸种”。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貘之邦,行矣。”就是把蛮貘作为各野蛮民族的代称。

那时候的中国人称东方民族为夷人。春秋时期的东夷人在山东半岛仍然比较强大。夷字为一个象形的人(大),背上弓箭。

上面的各种称为又常常杂在一起称呼,如蛮夷、蛮狄、蛮貘、戎狄、戎蛮等等。

后来的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就都称为“夷”,有四夷之称。那是后话。

到了汉代,疆域在东、南两面都直到大海,这个范围内的都算是“中国”了。在上面的这些“外国人”中,许多与“中国人”在长期的战争、通婚、杂居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了后来的汉民族。

北方的强敌仍然是匈奴。据说,匈奴的先人为犬戎的一支,又说称猃狁、獯鬻等等。这些字要么是反犬旁,要么是奴,反正给敌国的名称,都不是好字。

汉代把西北方的民族包括匈奴都称为胡人。为什么称为胡?我看到的文献上似乎没有什么人认真去解释。我想大概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说不清楚,所以专家不肯轻易去说。我就随便猜猜吧。《说文解字》:“胡,牛顄垂也”。段玉裁注:“牛自颐至颈下垂肥者也。”引申为动物及人的颈下。《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狼足踩了自己的下巴颏)。男人在那地方有毛,称胡须、胡子。中亚、西亚的欧罗巴人种的胡须比中国人浓密得多,这是区别于中国人的明显标志,所以称他们为胡人也在情理之中。推而广之,那些西北的民族都被称为胡人。

在汉人与胡人的长期交往中,从西域传来的东西便大多带一个胡字。胡麻(芝麻)、胡葱(大葱)、胡饼、胡萝卜、胡椒、胡笳、胡琴、胡瓜等等。

在我的印象之中,到了唐代,开始称西方的民族为番。到了后来,就把各方的外族都称番。也有很多外来的物品被冠以番字,如,番茄、番薯、番瓜等。番实际上也是一个侮辱人的称呼,番字的原义是兽足。

这些都是古代“中国人”对“外国”的称呼。后来,又出来一个“洋”。

说到洋,我们总联想起海,海洋。如今字典上说洋是“比海更大的水域”。但是,把洋说成比海还要大的所谓“七大洲四大洋”,那只是近代的事情。中国古人才不知道什么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之类的东西。

洋字是水势浩大的意思。《尔雅》:“洋,多也”。《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就是说黄河之水浩浩荡荡。以后,把大片的水称为洋。人们沿着河流向下游航行,看到水面越来越宽阔,就把那里称为洋。就像《庄子·秋水》中所说,河伯看到河口以外水势浩荡,“望洋而叹”自己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国东南沿海过去都把那里的海称为洋。

大家都还记得中学课本上文天祥的不朽诗作《过零丁洋》,零丁洋就在珠江口。那诗的后半首:“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是宋朝君臣被蒙古铁蹄追得走投无路,逃到岭南,还被分割开来,往来只有走海上的水路。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说他从北往南逃的过程中是“渡扬子江,入苏州洋”,经海上逃往浙江四明。当时的长江口外称苏州洋。

在如今的地图上,还能够看到位于长江口外的大戢洋,杭州湾外的王盘洋、灰鳖洋,舟山群岛边上的黄泽洋、黄大洋,珠江口外的伶仃洋等等。

人们经过这些洋“飘洋过海”,这就是出洋。东面的日本就称东洋。往南面航行,就是去南洋。过去,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这些地方就称南洋。我小时候学地理的时候,印尼那些岛屿还统称为南洋群岛。再往西行,就称为西洋。明代的郑和下西洋,现在仍然在宣传。这种“洋”的用法,也影响到我们的东临日本,后来,在西方思想影响下的近代日本,又创造了关于洋字的新词汇,我们的很多词,又是受日本的反馈,从日本那里学来的。

不过,最早对大洋外面的人们,中国人并不称他们为洋人,称他们为“番”、“夷”。直到鸦片战争的时候,仍然把远道而来的英国人、法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等称为西夷、西番。

后来,那些西夷们用大炮轰开了大清朝的大门。中国人终于不得不放下了天朝大国的架子,不敢再以蛮夷看待和称呼他们。于是,洋人这个称呼就流行开来了。关于外国的事务就称为洋务,买卖外国货的商行称洋行。

大门既被轰开,外国的物件也一股脑儿涌进了中国。许多东西都是中国人看着都新鲜的,于是,冠以洋字开头的词汇便大量产生,这些东西大抵是中国原来也有相似的物件,于是在原有物件的名称前加一个洋字。

最早认识到厉害的是洋枪、洋炮。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洋布、洋装、洋纱、洋线、洋机、洋袜、洋纽头(洋纽扣)、洋米、洋面、洋山芋(洋芋、洋芋艿)、洋葱头、洋白菜、洋柿子、洋粉、洋姜、洋房、洋瓦、洋灰、洋车、洋刀(小洋刀)、洋火、洋油、洋灯、洋蜡(洋蜡烛)、洋风炉、洋镬子、洋瓷(洋瓷碗、洋瓷盆)、洋钉、洋镐、洋铅皮、洋铅桶(洋铁桶、洋铁罐头)、洋瓶、洋烟、洋画张、洋娃娃(洋囡囡)、洋老虫(小白鼠)、洋装书如此等等。

而可以与上述所有这些商品作交换的则是货币——洋钱(洋钿)。比如,化了三元钱,在过去往往称为三块大洋、三块洋钿,在很多地方就索性称三只羊。

这些东西的品质大都比原来不带洋字的物件好得多。这样,洋字就似乎成了一个品质高级的标志。如果不加其他定语,洋也就成了“西洋”即欧美的代名词。洋、洋气成了赞美用词,同时,诞生了与之相对的词汇,土、土气。上海成为最繁华的十里洋场,甚至产生了夹杂着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洋泾浜。

但是,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崇洋媚外、洋奴从来就不是一个好词汇。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洋成了一个很忌讳的字眼。上面这些以洋字开头的词汇绝大多数都被代以新的名称。例如,洋装成了西装、洋机成了缝纫机、洋线成了缝纫机线、洋袜径称袜子、洋纽头(洋纽扣)径称纽扣、洋山芋(洋芋、洋芋艿)成了马铃薯或土豆、洋白菜称卷心菜、洋柿子称西红柿、洋粉称琼脂、洋房称楼房、洋灰称水泥、洋车称人力车、洋刀(小洋刀)称折叠刀、洋火称火柴、洋油称煤油、洋蜡(洋蜡烛)径称蜡烛、洋风炉称煤油炉、洋镬子称铝锅(钢精锅)、洋瓷称搪瓷、洋钉称钉子、洋镐称镐、洋铅皮称白铁皮、洋铅桶(洋铁桶、洋铁罐头)称铁皮桶、洋瓶称酒瓶、洋烟称香烟如此等等。以洋开头的常用词汇越来越少,对于国外的称呼也越来越具体。

改革开放以后,洋字已经不再忌讳。人们纷纷出洋,到国外去学习、旅游也从时髦变成了很普通的事情。但是,有意思的是冠以洋字的新词汇如洋快餐、洋垃圾等倒似乎都是贬义的。

如今,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和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日益进入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可以预计,中外、土洋的差别必将越来越小,中国人将以平等的眼光看世界,真正的英特耐雄纳尔也一定会实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869247.html

上一篇:春天的脚步
下一篇:我们不妨造一个英语的“羊”
收藏 IP: 124.133.97.*| 热度|

34 王德华 蔡小宁 黄荣彬 王振亭 刘立 李宇斌 张士宏 黄永义 张能立 张德元 曾杰 文克玲 尤明庆 刘淼 李颖业 吕喆 李伟钢 张江敏 于锋 董全 高峡 施添锦 强涛 刘光银 张华容 shenlu icgwang zhujt2005 nm zhouguanghui HLpope biofans yunmu jlx196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