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必须大幅度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 精选

已有 20877 次阅读 2014-4-28 07:50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收入, 高等学校, 青年教师, 贫富不均

当前,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实在是最苦的一类人。他们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做“科研”,在家庭中,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儿子、房子”都是大问题,而票子又极少,实在比较苦恼。

做教师都要教学和科研的,也都要养家活口,为什么对现在的高校青年教师就成了一个问题了呢?因为现在学校领导的指导方针有问题。不是一个两个学校的指导方针有问题,而是几乎所有中国大学都有问题。对于所有的高等学校,第一位的任务是教育学生,不把教育学生放在第一位,叫什么“学校”?但是很遗憾,现在的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对于这一点,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那些“什么连”之类排行榜,更是连嘴上都不说了。

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有好的教师。青年教师是教师中的生力军,解决好青年教师的问题是做好学校工作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对于青年教师,其教学工作应当以提高质量为主,给予适当的量的要求。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一般来讲,总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经验也相对欠缺。所以应当着重于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这才是对学生和青年教师都负责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青年教师教学任务不宜过重。

对于重点大学的青年教师还有科研的任务,作科学研究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是有利和必要的。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会得到提高和深化。年轻人思想活跃,在有经验的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有可能做出较好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学识和学术水平也能够得到提高。这样,他们更不宜承担超负荷的教学工作。

总之,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即使是有了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也有一个继续培养、不断提高的过程。对他们的教学要重视质量,这就要控制他们的教学工作量。就像农村中农民家里的“半大牛”,不能“狠命地”使唤。如果狠命的使唤了,这头牛就长不健康。

而现在全国各个大学,基本上都是把“半大牛”当作“成年牛”使唤,完全忽视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当然,没有一个学校的领导会承认我上面的指控,他们都说他们也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但是,实际上做的,却都是“狠命的使唤”。从收入的分配就能够证明这一点,收入分配是学校的几乎一切工作的指挥棒。

现在所有学校的收入分配都是对行政干部特别是对学校领导有利而对大多数普通教师不利,这一点大概不会有任何疑问。(不然,也不会有几十个教授去抢一个处长这样的事情了。)学校掌握的收入分配体现在奖金即所谓津贴部分。而在普通教师中,青年教师又处在特别不利的地位。在很多学校,津贴的级差太大,讲师的津贴少得可怜。为了得到更多的收入,青年教师必须上更多的课。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实行“工分制”,他们的理论是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多劳多得从原则上说当然是不错的。但问题是什么是多劳?劳动的成果即产品有量的差别,也有质的差别。对于机械加工之类的产品,产品质量容易测定。但是,对于教师的讲课,质量实在难以用几个数字简单地判定。在教课上“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并不是一下子就看得出来的。做过教师的人都知道,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受益的认真的备课、讲课,与拿个ppt随便念念相比,付出的劳动相差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而我们现在各学校的记工分的办法,基本上与用于管理工人的“泰罗制”没有多少差别。上一节课给多少钱的“讲课费”。对于这种只看量、不顾质的管理方法,虽然很多年来真正关心教育的人都有很有意见。可是,由于管理的方便,这种方法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几乎推广到所有的学校。

由于上一节课给一节课的钱,上好上赖都一样,当然有人会贪懒。贪懒的人还能够上更多的课,拿更多的钱。加上现在还讲究“素质教育”,学校可以开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课程。课程多了,可是学校花在教课上总的钱数却还是这些。于是,上每一节课的“工分”就“毛”了,不值钱了,上课的收入在“贬值”。上同样多的课,拿不到怎么多钱了,为了能够拿到与以前一样的钱,只有多上课。青年教师精力有限,于是,应付的人越来越多,认真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经过不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念念ppt。今天,学生不好好学,实际上也与教师不好好教有关。而教师不好好教,是学校领导方法、收入分配制度的直接结果。而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地念ppt,自己的业务水平却没有提高,学生又逃课或不听讲,这样一天天重复无聊而且得不到响应的工作最能够消磨人的兴趣。他们的幸福感当然下降,感到苦不堪言。

对于许多地方院校,在本世纪前十年的大扩招年代里,学校的规模大大地扩大。在那些年,这些学校招聘到的大多数教师只有硕士学位,很多人都承担着公共课或基础课的教学任务。这些人要升副教授,学校规定要有博士学位。这样,很多人就要在职读博士学位,对于这些人的负担就更重了。这些“在职博士生”与前几年那些干部混个博士当然是不一样的,没有人会给他们放水。在有全日制满负荷教学工作的情况下,他们要像全日制学习的博士生一样做研究,写论文。对于获得学位,这样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实际上对于全职工作的教师,再去攻读一个博士学位,是完全不合常理的要求,是超出常人的能力所及的这些青年教师的日子实在不好过。他们要自己交学费,而所学的专业往往与他们从事的工作(比如,教公共外语之类的公共课)毫不相干。将来他们也不大可能放弃现在的教职去从事博士生期间的专业,他们之所以拿学位只是为了提职称的需要。他们的工作完全不需要这些专业知识,他们的学位只是为了检查学校工作时学校的面子、使学校的“组成”变得符合上面的标准。因此,这些人更感到身心疲惫,痛苦非凡。

这些人忍受着痛苦,还要必须要这样做,即继续教更多的课、读自己不想读的学位,其根本或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收入实在太少。

上面已经说到过这个问题,现在学校里各类人物所得收入的级差太大,与他们的劳动付出严重不相符。也就是说,高等学校严重的贫富不均。制定各学校分配政策的人认为,级差大是尊重人才,他们不想想,不培养好青年教师,哪里来将来的人才?只想靠引进人才的学校,一定不能成为真正第一流的学校。而且,学校的教学还是要依靠广大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一步说,大多数学校的所谓尊重人才只是一个借口,实际上学校收入分配向“科研”倾斜、向“高端人才”倾斜的最大得益者是学校的各级领导,在现实中,他们往往是“科研项目”的“领导人”、是发表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各种奖励的获得者。

要把我们的各类高等学校工作做好,需要做很多工作,需要从好些方面着手。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大幅度的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

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特别是讲师这一级教师的收入,使他们能够略微体面的生活。这能够解决不少问题。

现在我们中国学校里的“职称”实在太“毛”了(当然其他单位、其他系列的职称更毛,但这不是本文所能涉及的,但是教师系列的职称对其他系列有示范作用)。我们的教授、副教授太不值钱了。在过去的年月里,很多学校没有钱、没有职务,也先给一些人一个职称,开一个空头支票。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

古人有些说法还是有道理的。比如,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教授、副教授应当有一定的水平,应当与其他国家相当。不能所有的高等学校教师最终都能做到教授、副教授。我们也需要一些高级的讲师,他们的工资收入能够比许多副教授甚至某些教授还高,但是他们就是讲师。当然,这是一个大的话题,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

现在当务之急的事情是要大幅度提高青年教师主要是讲师们的收入。这是搞好高等学校工作的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决不是说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收入就能够解决高等学校的所有问题,而是说不做这件事情,别的事情一定做不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789304.html

上一篇:“老子天下第一”
下一篇:剥毛豆的诀窍
收藏 IP: 218.56.201.*| 热度|

112 郑小康 李伟钢 王荣林 褚海亮 焦飞 郑永军 路新华 谢强 法文哲 杨成 吴景鹏 贾伟 贺泽龙 赵学良 孙学军 秦逸人 朱志敏 杨耀宗 史晓雷 王振鹏 邹斌 唐凌峰 张文增 王云泉 姜永燚 刘世林 王国强 赵星 逄焕东 徐俊峰 李承哲 林松清 姚晓 钦亚洲 李汝资 李子欣 石宁 范会勇 任国玉 王伦澈 王继乾 刘建彬 林中祥 张泗举 曹须 张乐 温世正 徐晓 石磊 王永林 李久煊 焦豹 陈永金 祝熙宇 褚昭明 吴立 陈日祥 赵美娣 丁迅雷 周海春 张云扬 李帮建 杨振清 张吉良 关法春 杨艳 彭渤 王正全 唐常杰 刘伟锋 柳东阳 薛宇 何青 张骥 韦玉程 武夷山 胡瑞祥 王启云 宋泽阳 刘淼 翟远征 张良辉 刘嘉成 张波 刘严萍 彭真明 王建国 杨书华 张芳 杨顺楷 刘波 flythought kinghorse 嘉靖洪宪 xchen ycjyf 者仁王 zxk730 yfshao liyan5011 junguolv KnotsNut silentyf yancy95 vanheyto eyuyan qianxingzhe6217 gaolianghust kongshl idealist zhudi80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