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已有 8503 次阅读 2012-5-23 09:07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牛粪, 煤气, 柴灶, 煤炉, 火炕

夏天到了。关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区分,中国传统的分法与现在根据温度的分法是不同的。传统的分法是有立春的那个月,便是春季的开始;有立夏的那个月,便是夏天的开始,如此等等。所以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现在(夏历四月)是夏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所谓孟夏之月了。

在古代,每个月上至天子下至百姓要做的最要紧之事,是写在“月令”上的。祭祀当然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夏天祭祀什么?《礼记·月令》(或见《吕氏春秋》)说的很清楚:夏季的三个月“其祀灶,祭先肺”。夏天属火,祭祀当然与火有关,灶里的火对人最有益,因而祀灶。据说肺属金,火胜金,于是先把肺奉上,先享用最好享用的。古人们对于被祭祀的对象考虑的很是周到。不过,那都是祖宗们的祖宗的事情了,夏天祀灶早就不时兴了。祀灶不时兴了,灶还是有的,只是花样变化了。

我小时候,苏州人所用的燃料主要是稻草,所以苏州人把稻草叫做稻柴。街上经常会有挑着稻柴的农民,挑草人差不多被埋在前后两堆稻草之中。城里人的稻柴就是从他们那里买来的。由于稻柴体积庞大,家家户户都有堆放稻柴的地方,即所谓柴房间,至少也有半间房子。家家户户都有一副柴灶,苏州人称灶头。灶由砖砌成,南方的砖都是青色的,与北方红砖或青砖相比,厚度几乎只有北方的一半,但密度似乎要大一些。灶台与桌子差不多高,大约八十多厘米。有两个(也有三个的)独立的灶膛,各置一口铁锅,一口略大,做饭、烧水;另一口略小,烧菜。两个灶膛公用一个烟囱,两个灶膛会合处置一小而深的铁罐,名曰汤罐。汤字原意就是热水,汤罐就是利用烧饭、烧菜的余热烧热水。稻柴不是很好的燃料,烧之前需要把稻草打成Q形的草把。放入灶膛后,草把应当架空,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用火夹把草把打散,使其充分燃烧。为不使稻草及灰尘落入锅内,灶口与锅台之间用两米多高的墙隔开,墙上只透一小孔以使烧火者能观察到锅台上的情况。墙的端头极高处留一孔洞作为神龛,供奉灶神。稻柴燃烧后灰烬颇多,过一些日子就要请农民把稻柴灰清走,当然,这是免费的,因为农民得到了肥料。鲁迅写的故乡中,闰土就运走了稻柴灰。

那时,市场也有卖一种陶制的炉子。上大下小的圆台形,上径约一尺,三个突起,用以架锅,炉篦子与炉身烧制在一起。这种炉子用木头或木炭做燃料,苏州人称之为行灶。大多数人家一般只是临时用一用而已,毕竟烟熏火燎,室内使用不很方便。

到了19521953年,苏州人就改烧煤球了。由煤球厂压制的小煤球,像小鸡蛋大小。共产党做事雷厉风行,不到两三年时间,煤球炉迅速淘汰了柴灶。每天早晨马路两侧,两排点炉子的,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一个个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蹲着、或撅着,手里各拿着一把破芭蕉扇,啪叉啪叉的扇着前面的小炉子。街上看不见挑稻草的农民了,商店却多了一种——煤球店,煤球厂做好的煤球,由工人用手推车运到煤球店里出售。从此,“灶头”从各居民家里消失了,只有在饭店等地方才有所谓“大灶头”。

60年代,小煤球被蜂窝煤所取代,炉子也换成了蜂窝煤炉。在大街上点炉子的明显少了,因为蜂窝煤炉晚上基本上能够“封住”。而提了一块蜂窝煤到邻居家换一块已经点着了的,这样的事就很是“时兴”。

大学毕业后,我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申请到一间住房,与矿工家庭为邻。在山沟里,一排排的平房,每家大概十五六平米。一道间壁墙,把住房分成南北两套间,进门是北边的小间,约五个平米,里边是大房间。里外两间的西面都是一铺火炕,东面是炕下的地面。外间的炕沿连着一个灶台,做饭或烧火时先把外屋的小炕烧热,然后烧热南屋的大炕。这样的布局对矿工家庭或许是合适的,因为他们一般家里总有人,冬天一天到晚烧着火。对于我却有点麻烦,下班后我一个人要烧多长时间才能烧热我的火炕。于是,我动手改造我的灶台,让灶台直接连着南屋的大炕。我从来没有干过泥水匠,但是,万事总有头。我不但改造了灶台,而且还砌成了一段火墙。与其他人的火墙不同,我在火墙上嵌进了一块铁皮,这样,点上火以后,屋子能够很快热起来,这也算是我的发明。在那里,我和大多数矿工家庭一样,使用的燃料是煤泥。那是矿上的水里沉淀出来的,非常非常细。五块钱一地排车,多少不论,只有地排车能够装得下,车胎能禁得住。从几里路之外拉回后,打成煤坯,晾干后即可使用。

1974年,我到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国营农场。开始与我在一起的是几十个“知识青年”,我是他们的“带队干部”。一年以后,我留在了农场,成为农场的工作人员,我太太也来到农场。与大多数北方农村一样,我们睡的是火炕,灶台在外屋。农村的灶台由于烧柴禾,比矿里烧煤的灶台体积要大得多。内蒙古农场那里的农民过去最常用的燃料是牛粪。提起粪,一般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臭,其实,草原上的干牛粪一点都不臭,也很干净。我们用手掰开牛粪,扔在炉子里,拍一拍手,就拿筷子吃饭,习以为常,大家都这样。后来,人口越来越多,政府又号召保护草场肥力,让牛粪烂在草原,牛粪也越来越贵。随着天气日益干旱,水源减少,农场由主产水稻改种玉米。灶中的燃料也改为玉米秸和玉米芯,其中玉米芯更为好烧,火力更强,灰烬较少。

1980年起,我的家就定在了济南。所使用的灶具和燃料,跟所有的人一样,也逐渐进步。一开始是烧罐装液化石油气,以后变成了管道煤气,现在又变成了天然气,但口头上还是称煤气。灶具也随之变化。这比过去使用的灶具都方便许多,室内空气污染也少得多。现在我用煤气的量越来越少,大多数灶具都用电。厨房里微波炉、电高压锅、电饼铛、电磁炉、电水壶一字排开,只剩下炒菜还是煤气灶,因为毕竟煤气灶功率最大,炒菜有时还是大火好。

柴灶用了几千年,变化不大。可是在短短几十年里,灶具就变了又变。不知道再过十年八年,又会变成怎样。

 

 

著名画家颜文梁的油画《厨房》,画中是旧时一家大户人家的厨房,厨房里有柴灶,这是有三口锅的大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573987.html

上一篇:中国学生为何缺乏质疑精神?
下一篇:阴历、阳历与阴阳合历——从历法看各民族的智慧
收藏 IP: 218.56.199.*| 热度|

15 刘建兴 王振亭 陆俊茜 吕喆 武夷山 杨秀海 余国志 苏德辰 刘颖彪 柏舟 庄世宇 张玉秀 许培扬 刘光银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