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州、道的“贬值”

已有 4982 次阅读 2012-2-12 07:53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历史, 贬值, 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从秦始皇开始,是郡县制。郡、县两个名称是在秦始皇以前就有的。虽然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这些王土之中的大部分是分封给各位诸侯的,诸侯的土地也有许多分封给大夫。这就是所谓“封建”。县,就是悬。縣字的左边是一颗倒放着的头(首),右边是一个系(繋着的意思),所以县的原意就是悬,悬字是后造出来的。作为地方的县表示这块地是悬着的,尚未分封。郡则是君之邑(郡字的右边是邑),也是没有分封或者不分封的土地。

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就正式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开始全国分三十六郡,后来增加到四十六个郡,每个郡辖若干县,总共一千多个县。郡设郡守,县设县令,都是国家的官吏。汉刘邦一开始想恢复封建制,分封了许多王国、侯国,但是不管是同姓王还是异姓王,总是想造反。到了汉景帝比较稳定的时候,基本上又回到郡县制,那些王国、侯国与郡、县差别并不很大了。汉平帝时,共有郡(王国)103个,县(侯国等)1587个。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中央政府要管理这么多郡县,实在不容易。地方官郡守的权力很大,汉文帝就说过,与我一起治理天下的就是这些好“二千石”啊。郡守的俸禄是二千石,所以用二千石作为郡守的代称。为了监督这些郡守、县令,汉代皇帝派出“刺史”,巡行各地,考察官员。在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这些刺史部大多以《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州来命名,如冀州刺史部简称冀州,豫州刺史部简称豫州等等。州在《禹贡》中不过是人们对于上古地理区域的称呼,并非上古真实的行政区划,而到了汉武帝时才成为监察区的名称。这些“刺史”并没有固定的治所,只是年终向朝廷汇报。由于刺史掌握省察举劾之权,地位日隆。西汉后期称刺史为州牧,州牧这个词实际上就有了点行政长官的意思了。虽然此时还是“游牧”,尚未有固定治所。

光武改制,刺史(州牧)有了固定治所,有权劾罢郡国长吏,逐渐成为郡守国相的上司。到了东汉末期,州才真正成为郡上一级的行政区划,州牧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郡守国相的顶头上司。像曹操,在战胜了袁绍之后,“领冀州牧”。至太康元年晋武帝平吴,全国共设十九州,一百七十一郡国。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政区经常变化,州、郡数大增。南朝齐设二十二州,三百九十五郡。北魏则有五十二州(镇),而东、西魏合计一百一十一州、五百一十九郡;北周设二百一十一州,五百八十郡。南北朝后期,南北共约二百五、六十个州,六百余郡,而县数变化不大,在一千五百左右。平均一个州,只有两个多郡,五六个县,许多州郡只有一个县,甚至“空张郡目”。

这样的地方行政制度,当然不能被一个稳定而正常的政权所接受。因而,统一了全国的隋文帝废除了郡这一级,形成州、县二级地方行政。隋炀帝随后改州为郡并予并简,设郡192个,唐又改回州(短时间曾改为郡,旋又改回州)。此后,郡正式退出地方行政系列,只是作为人们对州的别号。唐高祖武德年初增设州县颇多,太宗贞观初加以合并,尚得州360,县1551。由中央政府管理360州,当然困难。于是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不定时派使巡查。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式设十道采访处置使,后改分十五道。于是,情况似乎又回到了汉代,只是名称变了——州代替了郡国,道代替了州。唐代本来就设有专管军事的都督府(镇),后来在边境设节度使,逐步将镇的军民财赋事权集于节度使一身。唐肃宗改道采访使处置使为镇观察处置使,于是,道(镇)正式成为州的上一级行政区域。到唐宪宗元和年间,有道、镇48,州、府295,县1453。所谓府,就是某些特别重要的州,或者是皇帝登基前任职过的州。

宋改道为路,鉴于唐代方镇割据的教训,把路的行政职能分予若干机构,由转运使司掌财赋,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安抚使司掌兵政,提举常平司掌仓储。各司在各自职务范围内监督和管理辖内各州事务,而各司所分路的区域并不完全一致,同路各司也不一定在一地,而州的长官有事仍直达中央。而路的数目也逐步增加,太宗15路,真宗18路,神宗23路,徽宗24路,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半壁江山,仍有17路。路下有府、州,府、州领县。徽宗宣和四年有府38,州243。州的长官曰知某某州。金代的地方行政基本上与宋相同,有路级行政区19,州级区197,县683

元代地方行政区划最为繁杂。在路之上,设立了行省。省本来是中央的政府机构名,如尚书省、中书省等。从南北朝开始,由于战争的需要,中央派出大员设立临时的派出机构,这就是行某某省,如行中书省。元朝从金朝统治者那里学到了这一套,在各地设立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加上直接治理河北、山东、漠南等地中书省,共称12省。开始是临时派遣,后来成常制,省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省下设路、府、州、县,共185路、33府、359州、1127县。隶属关系有省——路——府——州——县,有省——路——府——县,有省——路——州——县,省——路——县,等等,十分纷乱。由于重屋叠架,行政效率底下。

明代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共13布政使司,加上南北二京中央直隶,人们仍称为15省。又改路为府。这样,明代的地方行政隶属为:省——府——州——县,或省——府——县,或省——府——州,或省——州——县等。清代的地方行政与明相似,但明代的府属州往往还领县,清代的府属州则不领县。直属省管的州为直隶州,府属的州称为散州,知州的品级虽仍高于知县,散州的地位却仅与县相似。人们仍然尊称知州为刺史、太守、甚至州牧,但是与东汉时袁绍、曹操这样的三公级别的州牧相比,就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了。

明清时期在省与府之间,还存在“道”这个中间层次。从原则上说,道只是省的派出机构,就像今天的地区(行署专员)是省的派出机构类似。实际上,在清乾隆以后,道逐步成为一级行政级别,是府的上级。

中华民国政府撤销了府、州,州这个从东汉开始的行政区划终于成为历史。中华民国前期的行政区划关系为省——道——县,道成了省与县中间的一层,相当于今日的地区行署。清代的道员又被尊称为道台、观察。但是它的地位与唐代观察使也相去甚远。

北伐胜利后,民国政府取消了道,由省直接管县,不过不久中间又插进了行署。这样,道自唐以来作为监察和行政区划的历史至此也画上句号。

综上所述,州最早是监察区划名称,数目只有十数个,以后变成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大。数目增大的原因,固然与社会进步、经济开发有关,也与以官爵奖励有功者有关。而在战争时期,这种高级行政区划的大量、急剧、无序增加,显然是奖励有关人员的结果。最后,州贬值的结果不得不产生一个新的监察区划——道。但是,道的命运与州基本相似,历史似乎在循环。

最后,顺便说几句似乎是题外的话,关于今天最乱的一个行政区划名称——市。市,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在南方革命割据,1925年成立广州市,这可能是市作为行政区划的滥觞。1926年,北伐军占领汉口,成立汉口特别市。以后,又相继成立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济南、大连、沈阳、重庆、成都等市。有的市直属中央,有的则为省属。现在,我们的市,有中央直辖的,也很多省属的市,更有许许多多县级市。有的直辖市如重庆,与一个省在经济上似乎没有很大的差别。有真正的大都市像上海、北京市,也有具有千里草原、沙漠、荒漠的赤峰、格尔木市。当有人说起“济宁市曲阜市”时,你能够弄清楚对方说的是属于济宁市的曲阜市,就像说北京市西城区一样吗?这种语言,大概只有“某某经济学院外语学院”可以与之相比,很像是精神不很正常的人所说的胡言乱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536506.html

上一篇:史海钩沉——刘椽与山东大学内迁河南
下一篇:闲说山东(1)释名
收藏 IP: 112.229.84.*| 热度|

6 施泽明 郭景涛 陈杰 zhangcz07 akak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