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劳什子”的“亲戚”
在前几天的一篇文章中,说起我们老年人要学点经典,“比看群里来回相转的那些劳什子文章好得多”,这里用了一个词:“劳什子”。
对于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人讨厌的东西”;《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东西、家伙。有厌恶、轻视情绪”;《辞源》解释为:“东西、家伙。有轻视、厌恶的意思”;《辞海》则解释为“北方方言,意思是指那些很头疼,很伤脑筋,很令人心烦的一些事或人。”它们所举的例句大都取自《红楼梦》里贾宝玉所说的不要“这劳什子”,指其所佩之玉或指所听之戏。
如第三回,“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又如六十二回芳官所说:“如今学了这劳什子(指戏),他们说怕坏嗓子,这几年也没闻见。”
在这四部目前较为权威词典的解释中,《古代汉语词典》和《辞源》比较接近;《现代汉语词典》大概因为词典性质所致,最为简略,但是它指出这是方言;《辞海》则进一步指出这是北方方言,也不知其“北方方言”有何根据。不知是否因《红楼梦》中所言,故定为北方方言。
我由“劳什子”想起吴方言中的一个词,在《苏州方言词典》中写为“劳曹læzæ”(字后面为国际音标),其苏州话发音与劳什læzә差别很小,该字典把劳曹解释为“东西”,举例为:“搿星(这些)破劳曹好笃脱(丢掉)哉”。这个解释似乎过于简单,实际上“劳曹”含有轻视之意,因为绝没把有好东西说为劳曹的。
有时候,劳曹还有“小、乱”等含义,比如,饭桌上各道菜中有一道鸡汤,吃到最后,有一位可能会说:“我们把鸡汤里的‘劳曹’捞吃了”。这里的劳曹就是指鸡汤里吃剩下的小块鸡肉、笋片、油豆腐、粉丝等等。
总之,劳曹可以解释为“东西,有小、乱、破、烂等轻视之意”。这个词似乎与劳什子同源、近意,甚至可以认为是同一个词。吴方言还有一个相近的词:“什角劳曹”。
由劳曹又可以联想起另一个词:垃圾。此词现在中国大陆上各词典均注音为laji(汉语拼音),但是过去“国语”、现在中国台湾以及老吴方言都读为“勒色”(lә sә国际音标)。垃圾lә sә与劳什læzә 转音近声。
如果把红楼梦中各人所说话中的“劳什子”换成“劳曹”、“垃圾”,其意思不会有什么不同。
垃圾一词,自古就有。如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河舟》:“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成群搬运而去。”
更古一点,垃圾lә sә可作“拉飒”。见《晋书·五行志》:“京口谣曰:黄雌鸡,莫作雄父啼。一旦去毛衣,衣被拉飒栖。”
在吴方言中,垃圾lә sә可重复组成另一个词: lә lә sә sә(音勒勒色色),通常作形容词,其词义是破碎、凌乱、如同垃圾一样。比如,“请拿lә lә sә sә的物事(东西)齐齐(整理)好”。
lә lә sә sә又可说成lә li lә sә(勒里勒色)。垃圾lә sә(勒色)这两个字的音调都是入声,发音短促。
与垃圾(lә sә)有关的一个词是粒屑(lisi),粒屑与垃圾(lә sә)是一音之转,声母相同,也是两个入声字。意思是碎屑,如:饼干粒屑、骨头粒屑、肉粒屑等等。也同样可以重复成粒粒屑屑,也通常作形容词,词义为细碎的小颗粒状的。粒粒屑屑有时也说成粒里粒屑。
零碎(lingsui)与粒屑也是一音之转,声母相同,意思也相近。同样可以重复成零零碎碎,也通常作形容词。
以上几个词都有小、乱、散等含义。它们的声母相同,发音有相似之处。
相类似的词不但可以指实物,还可以指抽象的事物。如罗嗦(luosuo)就是指语言的散、乱,同样,它可以重复成罗罗嗦嗦,可以而且经常做形容词用,也可以写成罗哩罗嗦。
又如囉唣,为杂、乱之声音或动作,其动作也是与大动作、大作为相对的所谓“小动作”。
如果略放宽一点条件,范围还可以扩大一点。如零星(lingsing),零零星星,除了散、乱之外,更强调少。
又如陆续(lozo),陆陆续续,表示发生或来去运动的不整,先先后后,时断时续(在古代韵书与吴方言中,续音zo,入声)。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大类词的形成,有可能是彼此相关的,它们可能都是“亲戚”。用王力先生的话,这些词很可能都“同源”。
有人不知道从上面指出的古汉语或方言中的一系列同源词出发去看“劳什子”一词的来源,却从满语“loksimbi”(意为“痴话、说颠话”)那里去找根源,实在是舍近求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50613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