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杂说“寒” 精选
2025-10-8 07:37
阅读:8195

杂说“寒”

今日寒露。

今年寒露前后的天气,恐怕南方人和北方人都会抱怨。

一般年份,10月上旬华北地区往往是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昼夜温差大,这才会有“寒露”。今年的华北却是阴雨绵绵,多少天不见一个好太阳,哪里会有寒露?寒露前后老是下雨,下得人们走投无“路”,寒露只剩下寒雨。

而南方人则抱怨,这些天常常高温预报,就像在大热天似的。哪里是寒,分明是暑。

气象学家说,今年的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大、位置偏北,所以造成了南方炎热,北方多雨。上海自9月起已出现47天高温日(截至10月5日),中秋最高气温达35℃,为21年来最热的中秋。副热带高压北侧则与冷空气交汇,导致华北、东北出现多雨天气,辽宁、山东等多地都遭遇了连续强降雨。

不管人们怎样抱怨,被称为寒露的节气还是来了。

我们的祖先所造的字大多是很有意思的。例如暑和煮,同样的热,暑是太阳(日)当头照,而煮(即煑)却是火在下面烧。寒更是有趣,它的篆字如下

1759821537433.jpeg

顶上的宀是屋顶,最中间的是一个人,人四面围着的是草,最底下的两点(仌)则是冰。天冷了,结冰了,人钻到草堆里,冻得哆哆嗦嗦,大概这就是远古人们过冬时的样子。

寒与暑相对,一年四季,一寒一暑。《千字文》:“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寒暑就是一年。《愚公移山》说愚公率领者子孙们把山上的石头挑到渤海边上,一个来回要一年之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学校里的学生,一年两个长的假期,一个是寒假,另一个是暑假。这两个假期,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是现代学校带来的,它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放松,从而在身体和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寒冷对于人来说,当然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也是一种考验,是对人们身体生理和心里两方面的考验。所以古人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们把经得起寒冬考验的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

古人由于贫穷,缺吃少穿,身体单薄,熬不过寒冬的,并非个别。例如唐代李善曾经引用西汉刘歆《烈士传》的故事:“羊角哀、左伯桃为死友,闻楚王贤,往寻之,道遇雨雪,计不俱全,乃倂衣粮与角哀,入树中死。”后世因此有成语“羊左之交”。

动物遇到寒冬,常常挤在一起取暖。年轻时在内蒙古工作,看见冬天的猪在草垛边上挤成一堆过夜。小时候,我们小学生冬天上课,冷得要命。下课时,常常在墙角或墙边挤成一排,两边的人往中间挤,在墙角则往墙角挤。我们那里的小孩子称之“轧杀老娘换糖吃”,北方的孩子称“挤油油”。小孩子挤在一起就暖和了,用力挤就更暖和了。

人多就热闹,人少就冷清。看看李清照的词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显得非常冷清,寒意侵骨。而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简直寒冷得把天地都要冻住了。

有钱有势的人家,趋炎附势的人多,热热闹闹;贫贱之家,亲戚朋友都不上门,冷冷清清。这样,贫贱之家就称寒门。司马光就自称“吾本寒家(《训俭示康》)”。

寒可以表示困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学习,往往称十年寒窗。

人贫穷,没有钱去消费,称寒伧、寒酸。

贫穷就低微,就卑贱,所以过去“寒”常作为谦词。自己家称寒舍、寒第。自己的家族称寒族。

由于恐惧、担心或失望引起的心理不适,就像心在因受寒而颤抖一样,被称为寒心。

总之,寒得种种含义都是从寒冷这个本义引申而得的。

大家现在学科学,知道了一个地质年代名称:寒武纪。

寒武纪在约5.42亿到4.85亿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它的前一个纪是新元古代的埃迪卡拉纪,它的后一个纪则是古生代的奥陶纪。

寒武纪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发生在寒武纪的一个大事件,即所谓“寒武纪大爆发”。这是生物演化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在寒武纪地层,人们发现地球上在2000多万年时间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的迅速出现。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都有了,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但是,在早期更为古老的地层中,却没有找到其明显的祖先化石。这样,这些动物好像是突然出现的一样。这个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纪的名称与我们直观理解的寒冷的寒毫无关系。寒武纪中的“寒武”是对于英国威尔士的罗马名称“Cambria”的音译。Cambrian这个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亚当·塞奇威克(Adam Sedgwick)在研究威尔士南部和英格兰西南部的板岩岩石序列时提出来的。

那么,Cambrian怎么音译成寒武纪的呢?这是我们的邻居日本人的翻译,他们把Cambrian音译为“寒武利亞纪”(日语:カンブリアき kanburiaki),简称寒武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就像对其他许多学术词汇一样,我们就直接把日语的这几个汉字拿过来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505031.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