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和住校少年
近年来,如何促进少年儿童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减少在少年儿童中的不良倾向,是放在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留守儿童和住校少年又是两个需要值得特别重视的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指农村中的中青年到城市打工,将他们的子女留在家乡由他们的老人代为照顾所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倾向。这些不良倾向在媒体上的叙述已经很多,这里不再列举。
其实,广义的留守儿童并非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早在五六十年代,长三角地区和京津等城市的部分知识分子、干部、工人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被派遣到比较艰苦的地区工作,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家乡,由孩子的祖父母代为照顾的情况也颇为常见。这些“留守儿童”也有与现在留守儿童类似的问题。但是由于那时候留守儿童相对人数较少,没有如今的因留守儿童之间相互影响所带来的更加严重的问题。
所谓住校少年,是指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就因为家中无人照顾或者家庭住址离开学校很远或交通很不方便而长期在学校住宿的少年儿童。现在,由于有些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少年儿童数量大减,因而大量撤校,引起许多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不得不住校。许多必须住校的中小学也应运而生。
广义的“住校少年”,过去也有,中外都有,那就是问题更加严重的“孤儿院儿童”。由于少年在一起住宿生活,不可避免地产生少年儿童之间不良习惯的“传染”,所以往往引起种种很麻烦的问题。
少年儿童,从原则上说,一定与其父母在一起生活最为合适。这是亿万年来生物进化所致,人自然也难以例外。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对子女的照顾也总是在他们尽可能的条件下自以为做得最好的。少年儿童在家庭中生活能够更好地成长。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就会产生独立意识,那时候家长就应当放手了。
留守儿童和住校少年的产生都是不利于少年儿童成长的,这是这两个问题的共同之处。但是这两个问题还略有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会有差别,所以应当分开来说。
毫无疑问,现在留守儿童的产生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家长、子女、社会几个方面,谁也不希望有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在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大家都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产生出来的问题。
现在是到了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在1950年代,我国的一些城市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不少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从农民转为城市工人。他们的家属子女也都一起成为了城市居民。那时候,这些“新工人”并没有成为农民工,他们是正式的城市人口。即使是在城市中做小买卖的,只要是有基本上固定的住址,也被登记为城市居民。在子女入学等问题上与原有的城市居民并没有差别。当然,后来户口登记结束后,就固定下来了,城市居民不再增加,城乡之间正式成为难以逾越壁垒。
现在大多数城市的户口增加已经不成问题。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使得很多城市的中小学不足问题得到了疏解。对于大多数城市,住房问题已经不再是总的数量不足。城市的各种生活物资也完全不再是五六十年代时的供不应求。一句话,扩充城市人口,使“农民工”变成真正的而不是暂时的城市居民,主要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如何实施这一目标,就是一个需要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各界认真研究的大事情。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才能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大批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才能够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也才能够牢固地实现各行各业的真正现代化。
至于住校少年,似乎有些人会认为,让小孩子住校,似乎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一个片面的错误认识。
其实,小学生和初中生并不需要用这么多时间投入到在学校的学习书本知识中。相反,较少的学习时间反而能够使得他们更好地成长。他们现在需要的就是更少的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更少的做练习题时间,而有更多的游戏时间,更多的在路上闲走、打闹的时间,更多的帮助家里从事各种劳动包括农业劳动、家务劳动的时间,这些游戏、走路、打闹、劳动等能够使他们身体和心智更健康,学习更长进。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太长,做练习题的时间尤其不能太多。有些人认为,他们在学校住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他们的学习成绩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实际情况也是,他们的考试成绩可能会提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依靠增加学习时间,大量做练习题,实际上并不能够真正增加他们掌握知识的水平。小孩子是需要全面成长的,需要身体各方面的全面锻炼,需要经常变换活动内容。他们需要游玩,需要各种活动。把他们关在学校,让他们成天做练习题只能时他们感到疲劳不堪,更糟糕的后果是,这样做一定会让他们对学习知识不感兴趣。
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结果,就是使得他们在学校住宿的时候,会学习到许多“歪门邪道”,小孩子会对一切可能的没有见过的东西感兴趣,因而这些歪门邪道完全可以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相互传授。学校教师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盯着全体小孩子的一举一动。
我坚决反对建立可以让小学生和初中生住宿的学校,凡可以让学生住在家里的,即使是父母不在身边,只能与祖父母相处,也比在学校集体住宿强。个别实在困难,不能回家住宿的,也应当动员社会力量,争取在学校附近找到有条件有爱心的志愿者,由他们来照顾这些初中生或小学生。150年前,中国的留美学童,就是有那些有条件的美国家庭负责照顾的。现在中国的条件应当好于150年前的美国。
我们应当考虑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必须让少年儿童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
退一步说,即使只考虑智育问题,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一时的考试成绩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保持对于世界万物的好奇心,保持和增加对参与社会发展事务的信心。有了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有了参与社会发展事务的信心,他们才能够很好地读书学习。所以,绝不要过分重视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考试成绩,绝不要斤斤计较那些分数,一般能够过得去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的是保持他们的信心和潜在的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可塑性大得很。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对分数斤斤计较,实际上是在拔苗助长,也是在作错误的引导。
现在很多“问题少年”的产生,都是由于从小考试成绩不佳,受到学校、教师、同学、家长以及社会的歧视,使得这些少年学生丧失了对于世界万物的好奇心,丧失了参与社会发展事务的信心,从而自暴自弃。
考试和考核,只是在教育中检验我们工作效果的一种参考指标。所以,教师、学校、家长、整个社会,不必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考试成绩过分关心。更不能用强力去强迫他们多刷题、多背书以取得优秀的成绩。重要的事情是鼓励他们,让他们能够自觉地学习,把学习(不光是读书)成为他们的爱好,要发现和发挥他们的特长。
这些都不是让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学校住宿所能够解决的问题。把他们困在学校里,整天读书做题,只能适得其反。最多培养一部分能够背书考试而实际上并不会解决实际问题,也没有什么爱好,更不真正喜欢学习的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让小学生和初中生住校,看起来有人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实际上就是产生了上面所说的两类人,一类是只会背书做题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一类是自暴自弃的问题少年。即使非住校学生,如今的学校强迫他们成天背书刷题,其结果也是如此。
当然,上面所说的这些道理,我估计很多人并不能同意。但是,只有真正弄清楚这些道理,不要搞分数第一,不要对分数斤斤计较,而且从政策上调整只重视普通高等学校,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才能够真正搞好我们的教育事业。恐怕需要在一个时期内,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薪资水平从而其生活水平远好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才能够彻底扭转现在的局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3245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