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如果颜回是今天的中学生 精选
2024-2-27 08:18
阅读:6786

如果颜回是今天的中学生

颜回当然不可能是今天的中学生,本文只是假设,假设有这样一位如颜回那样性格和品质的少年来读如今我国的中学,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先说一下颜回是谁,因为可能有的朋友一下子没有想起来他的情况,所以先简单说几句。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字子渊,过去一般的书籍上都称为颜渊。过去只有尊长(上级或长辈)以及自己才可以称名,平辈或外人直接称其名是很不礼貌的。我们现代人,没有什么忌讳了,不称字而直接称名,所以本文也根据现在的习惯,称颜回。

传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不容易考证,七十二贤人还有谱,《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七十七位弟子的姓名以及部分弟子的事迹。在这些弟子中,孔子认为最好的就是颜回。在孔子的心目中,颜回的水平比别的弟子都高出一大截。

那么,颜回有什么特点,使得孔子如此欣赏他呢?

首先是好学。孔子认为他是所有学生中最好学甚至唯一好学的。鲁哀公曾经问孔子,学生中那些人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没有好学的啦。)” 孔子对季康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颜回肯动脑筋,但是可能想考虑得更周到些,所以反应不快,甚至看上去有一点愚笨。孔子看出来了这一点,所以向别人解释:“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我整天与颜回讲学,他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好像有点愚笨。但是他回去自己研究,却能很好地发挥。颜回不愚笨哟!)”

由于要想得周全些,所以不可能当场发表意见,而是要回去好好想想(退而省其私),才能考虑得周全,有所进展(足以发)。

颜回想得多,还可以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看出来。子贡是有名的聪明人,脑子最灵。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你和颜回谁更强些)”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我哪里敢跟颜回比呀!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理解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最多理解两件事。)”听到这些,孔子当然很高兴,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不如啊!我同意,你是不如他。)”这里子贡用了一个望字,表示自己与颜回差得很远。

子贡的这个回答,当然有迎合孔子的成分,但是也反映了颜回确实想事情比较多,理解得深刻,能够闻一而知十。

颜回的这种学习和思维习惯,也可能有先天的成分。有些人想得多,考虑问题细,看上去很慢,并不是故意的,你让他改也很难改,你让他快也快不起来。但是这种思维习惯,拿到今天的学校,作为一个学生,恐怕是要吃苦头的。

今天的学校特别是中学判定一个学生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只有一个标准而且是铁的标准,说成是“金标准”也行,那就是考试的分数。考分高的是好学生,考分低的就是差学生。

我们的考试是什么考试呢?学校向来是从“实战”出发的,所以,如今中学的考试都以能够在高考、中考中得高分为标准。平时的考试都是为了在中考、高考中能够得高分而做准备。所以,几乎所有的考试都是中考、高考的预演,所有的试题都是中考、高考试题的模拟。

这些考试的特点就是要去学生答题非常熟练,要求考生熟练地做出来一些不是很容易却也不很难的题目。考试中的题很多,不熟练肯定做不完,几乎要像条件反射一样,看到题目就要知道应当怎样去做。

这样的试题,肯定能够把差生淘汰,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做题,更无法熟练做题了,这样他们的被淘汰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样的试题,也将使得颜回这样的学生很难得到好的成绩。因为他们的脑筋过于活跃,他们拿到题目之后,考虑太多。他们的考虑过于细致,他们思前想后,考虑各种可能,他们能够把有的题目答得很出色,但是他们却很难把所有的题目都这样去思考。由于把一部分题目考虑过度(这是他们的思维模式所致,他们考虑问题就是细而慢),最后时间不够了,对于很多题目,只有稀里糊涂应付了事。所以如颜回这样思考问题细而慢的学生在这种考试中很难得到好的成绩。

2015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说假设让大学教授去参加高考,绝大多数人恐怕三本(那时候还有三本)也考不上。并不是大学教授水平低,这些题目不会做,而是做得太慢。文章说“即使所有的题目他们都会做,他们也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这些题目。他们的熟练程度不够,他们需要思考的时间太长。”(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03151.html)(我在那篇文章中分析了考试出题的问题,现在不少人注意到了,但是改变很难。)

对于现在的考试,只有平时做题多,不用过多的思考,能够把解答过程与题目迅速一一对应起来的学生,才能够得到好的成绩。

如今考试时千万不要想得太多,对于绝大多数题目,“闻一而知一”即可,闻一而知二都有一点过分,如果闻一而知十,再想把十拿出来比较一下,那十有八九要完完大吉。

所以,在如今的考试模式下,像颜回那样的学生一定不会得到好的成绩。如果不改变,那就是差生,往往就被这样的考试制度所淘汰。

如果教师认真负责一点,在分析这样的学生时,十有八九会被归入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中去。

其实,认真考虑,闻一知十,“退而省其私,亦足矣发”,这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思维习惯。这种方法和思维习惯能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相反,现在这样的凭借多做题来求得“条件反射”的应试教育,却只能应付考试做题罢了。

我们做科学研究,非常需要这样瞻前顾后,左覌右盼,考虑到问题的方方面面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如孔子所说“临事而惧,多谋而成”。做科学研究,就是要比别人多一个心眼,去考虑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进步,有所提高。不然,只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打旗抬轿吹喇叭,看上去很热闹罢了。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一些天赋上的差别。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学习体育、音乐、美术这方面需要特殊的天赋。讲搞体育需要天赋,大概不会有人反对。看见一个孩子13岁就长到了一米九,就说她不打篮球可惜了。

其实,学哪一门学科都有天赋上的差别。有的人,看起来思维慢一点,反应慢一点,好像不是特别聪敏,如颜回那样“如愚”,其实他们考虑问题周到细致,做研究说不定就能够琢磨出一点新东西来。可惜这样的学生,很可能早就在一轮轮的考试中被定义为差生,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可能早就被磨灭。最后这些人真的被被作为差生淘汰了,根本无法深造,更不要说去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了。

我们的考试、考核真的不需要面面俱到,而被考到的,被考核的,倒真的要细致些。拿现在对很多单位的考核来说,考核得项目实在太多了,面面俱到,但是大都浮于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大家都费尽了力气,累得怨声载道。最后实际上什么问题都没有发现、没有解决,一切照旧。其实,如果真正去深入考核一两个方面,好好探究一下,问题就显露出来了。费力少,而功效大。 

世界上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2318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