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行不由径与取法乎上 精选
2023-6-16 08:17
阅读:4592

行不由径与取法乎上

据《科学网·新闻》报道(2023-5-5),前些天,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等发表了一篇关于“抵御学术滑向灰色地带”的论文,呼吁科学界抵御关于科研诚信的灰色行为。

哪些行为被认为是灰色的呢?

孙昌璞等根据国外有关学者的论文,归纳整理出34种处于科研诚信灰色地带的行为,今按照论文附表抄录如下:

研究选题:
1.追逐流行的研究方向
2.选择有利可图的研究方向(便于获得资助或者在外部资助影响下开展研究)
3.关键研究问题不明确

研究目的:
4.违背伦理原则
5.利益相关关系不透明
6.研究方法和数据使用不透明7.P 值操控( p - hacking )
8.类似剽窃的行为
9.研究政治化
10.一个研究结果分多篇文章发表( salamislicing
11.选择性引用,引用不具有代表性、不充分
12.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
13.作者署名不恰当

研究方法:
14.挑选实验数据和来源( cherry picking )
15.回避高度资源需求的研究方法(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
16.盲目收集数据( Fishing )
17.不恰当的数据管理和存储
18.不恰当的数据使用
18.研究方法使用不恰当
20.文献综述不充分
21.缺少控制组
22.研究缺少验证步骤
23.采样不具有代表性
24.研究材料的反复使用
25.草率地使用图片

研究逻辑:
26.教条主义,不接受其他可能的数据解释
27.在获得数据后再提出假设即将后验假设当作先验假设
28.忽略负面结果
29.教条,对研究结果缺少批判性思考
30.研究结果过度概括或者过度解读
31.对于研究数据和方法过度阐释,以至于研究数据和方法无法支撑研究结论
32.诉诸权威(将流行的理论或者权威理论不加批判地当作研究的基础使用)
33.为得到预想的结果而调整和优化研究方法(使其产生想要的结果,并不恰当地将这一优化的个例果推广至普遍结果)
34.缺乏原创性

所谓灰色,可以是从白到黑中间的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所以,他们的表中所列举的那些灰色行为的错误程度也各不相同。

虽然个别人的灰色行为的危害看上去远比剽窃、造假等明目张胆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小得多,但是如果陷入这种灰色行为的研究者人数众多,其危害程度也将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大家都来重视这些灰色行为带来的危害,抵制这些灰色行为,对于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应有重要影响。

中国有一句古话,行不由径,径是小路的意思。我们的路一般都是横平竖直,有人为了“抄近路”,在田地里斜穿过去,踩出一条斜路,如今在一些草坪的拐角处,还常常被人踩出这样的小路,这就是所谓径。行不由径,就是“直道而行”,不屑走这样的斜路。这个成语是说一个人为人做事正直老实,光明正大,不贪小利,不耍小聪明。

看看上面表里列出的“灰色行为”,不少都是企图“抄小路走捷径”,投机取巧以取得所谓学术成果。而这些看起来似乎还马马虎虎像样子的的学术成果,实际上不少却站不住脚。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的学生子游(名偃)在武城做宰,孔子问他在武城有没有发现什么人才,子游说:有一个名叫澹台灭明的,行不由径,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这里来(“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向孔子介绍澹台灭明,就说两点,一是行不由径,二是不搞私人关系。这正是如今我们做科研的人应当具有的最重要的两个品格。

上面所说的在科研工作中的这么多灰色行为,总结起来,最主要的两条,也正就是投机取巧和拉拉扯扯。

孙昌璞院士等人的文章中列举的34种灰色行为,主要还是从国外有关人士的论文中总结所得,指出了各国灰色行为的共同之处,有些现象如果想上升到行贿送礼、违法犯罪,似乎还难以做到,但是,一些行为实质上就是相互的利益输送。如今这些灰色行为还相当常见。

所以我认为,在科学界,提倡行不由径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精神,反对各种灰色行为,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另一方面,我主张在学校工作的学术工作者,也就是我们的教师,尤其需要提高对于抵制这些灰色行为的认识,自己避免陷于灰色境地,更要向学生明确指出这些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行为禁区”,即不可以这样做。

应当说,有些灰色行为,对于没有从事过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他们有可能没有很好的感性认识。例如,关于选择性问题,在这34种灰色行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研究目的”中,有“选择性引用,引用不具有代表性、不充分”和“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在“研究方法”中的12项几乎都有这个问题;在“研究逻辑”中的大多数项。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是作为“学术白板”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多少接触的,因而很有可能对于其危害程度认识不足。这样,就需要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做学术研究不可以这样做。

要让学生在一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就认识到,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可以有这些灰色的行为。

对于学生,需要在做学术研究的一开始就在学术道德方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高标准的学术道德品格。古人说:“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如果学生在学术道德方面就没有一个好的开端,就可能会影响他的一辈子。

有些学生从进大学本科开始就学会了走捷径、走门路,他们不是认真地学好每一门课程,而是只管复习招生考试所要求的那几门课程。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中的灰色行为。由于他们的根子就建立在这种投机取巧的灰色行为基础之上,再进行教育就必须加倍费劲,但是即使费劲也必须这样去教育。

当然,要向研究向研究生进行这样的教育,更要求导师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39192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