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地区双非学校反五维的思考 精选
2023-5-25 16:28
阅读:6669

      自从2020年各级部门逐级夯实反五唯行动以来,执行最彻底的可能就是反对唯论文了。几乎所有双非学校都下发文件淡化论文在绩效岗位考核中的权重,甚至多数双非学校直接取消了对科研论文的工分制和计件制,相关的经费预算则直接规划到教学研究、本科生创新创业和教学竞赛、教学成果培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科竞赛等方面。一些双非学校在执行这个政策的时候直接实行一刀切,有关部门对政策的解读无法让一些科研成果突出的团队和科研人员信服,因此产生了很多疑惑。因为地区的差异性,科研同行在学术交流的时候谈起彼此学校的政策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对师资力量稳定性产生了影响。难道反五唯就只是反对唯论文吗?持续有论文和项目经费的人和那些没项目没论文的人绩效岗位待遇都一样吗?

1.  反对唯论文,为什么开放存取期刊的投稿量没有减少呢?

      最近一个好友给我吐槽,说某收费出版社解除了他associate editor的职务,理由是他对期刊的组稿和审稿不积极。这个期刊单篇稿件收费基本在2000美元以上,作者主要以国内学者为主,很多专题稿件的客座主编都是华人为主,基本上是一些学术积累和影响力比较弱的人为主。此前也有一个好友给我说他们团队要到这个出版社的期刊组织专题,询问我的建议和经验,毕竟我在担任斯普林格旗下NODY期刊的AE八年多时间的过程中处理了2100多份稿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当时告诉这个朋友,慎重为收费期刊组织稿件,因为这个领域如果没有号召力,一则没有人给你组织的专题投稿,二则也没有人愿意给这些敛财期刊的稿件审稿,三则这些出版社为了预防专题编辑作弊,对稿件收集过程干预很多,可能你邀请的投稿在编辑部形式审查过程中就直接被拒稿了,这么做反而得罪同行。第四,即使专题编辑团队投稿,他们一般不会给客座编辑豁免版面费,基本上以零成本来赚取利益。第五,专题稿件出版后还会督促专题编辑来提升这些论文的引用。近期科睿唯安剔除了那几个著名收费期刊出版社的很多期刊,对于作者来说损失很大,缴纳了版面费最终论文发表了却被撤稿或者踢出SCI收录,估计都傻眼了。

    作为编辑和审稿人角色来看,目前国内外SCI论文的市场还是很大的,利润空间也很大。俺每天都会收到各种付费期刊发来的审稿邀请,虽然这些邮件地址经常被俺拉黑。另外就是一些付费期刊承诺给我豁免APC,邀请我为他们期刊组织专题,当然我是拒绝为这些收费期刊处理稿件,拒绝为他们组织稿件的。

      很多单位取消了直接论文奖励,这一点也可能是无奈之举。即使在这个条件下,在web of science里搜索open access类型的论文还是每日暴增的,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各种收费期刊发来的审稿邀请,其中主要以中东地区和印度作者,国内作者的投稿为主,为什么他们有这么多经费去支付APC呢?那么多免费的SCI期刊为什么不投递,而要到这些付费期刊频繁投稿?俺个人不完全反对付费出版,但如果一个团队和个人的论文主要以开放存取付费出版为主,那问题很大的,难道国家给的经费不能干的别的事情,提高些给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劳务补助?让他们静下心来做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想比这其中还有利益驱动,或者这些单位依然对SCI论文有之间绩效奖励,否则动力也不会这么强。

2.  兴趣驱动下论文数量保持依然增长。

       在科研领域的确存在一些团队,论文数量基本是稳定增长。主要原因是团队成员结构稳定,长期耕耘一个研究方向,一方面是为了研究生培养需要,一方面是为了培育科研成果奖,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对一个领域的引领。特别是一些知名团队的PI在一些国际主流期刊担任高级学术编辑,如果没有持续的成果产出,那么也难以在学术编辑、编委的位置上呆下去,可能会被主编解除职务,甚至指派稿件给审稿人的时候会被拒审。一些团队因为受到学校持续的科学经费支持,不断从国家基金委等部门获得了持续的纵向经费支持,确保团队每年有稳定的科研成果产出也是取得同行信服,完成基金计划任务的要求。对于双一流高校要取得长聘位置,所需要在主流期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的产生也需要一个量变到质量的过程。的确,在过去一段很长时间内容,很多学校在拼ESI学科排名的过程中,为了论文数量和引用量,在特定阶段采用了一些物质奖励的手段来促进SCI论文数量的增加,这一点的积极作用还是要肯定的。毕竟ESI学科排名在计量过程中不区分期刊分区和是否收费,所有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在统计数量和引用次数权重是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双非学校,因为实验平台,科研经费和科研水平整体比较低,很多人发个普通核心期刊论文都比较困难,给予那些能在国际期刊上发论文的教职人员一定的直接绩效奖励还是有正面作用的。但这么刺激的后果可能会催促一些人在付费期刊上批量发表SCI论文来获取现金绩效奖励。有网友开玩笑说,一些人用学科经费报销在付费期刊上的APC,然后自己团队拿奖励,安全的合法收入啊。从科研的本质来看,兴趣驱动才是最根本的力量,毕竟真正的科研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一定基础和毅力的。如果只靠一点点物质奖励驱动的科研也只能是伪科研,走不远的,也难以取得真正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3. 综合科研评价怎么执行?

   国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差异性非常大,很大程度上和地区经济水平有关。在各个地区组织的学术会议,参会人员难免聊起本单位的科研政策,职称晋升和退休保障。对于大学教职人员来说,基本工作主要是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指导,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基础研究诞生论文并发表在本专业主流期刊上。在这个主导方向上,本科教学除了传授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参加科创和学科竞赛,有条件的团队培养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而对于多数讲课的老师也只是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偶尔把一些科研成果融合到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课堂,虽然本科生评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师在课堂受欢迎的程度,但因为没有标志性的成果如教学成果奖和学科竞赛,那么实际上很难区分老师们的授课质量的。因为科研成果比较容易量化,而SCI论文是最直接的手段,来自于不同等级的财政部门的科研经费支持也就成为量化教职人员科研贡献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双非学校里有一种声音就是,我们承担了很多教学任务,没有时间搞科研,所以不能给那些有SCI论文的老师额外奖励,这显然是自欺欺人的说辞,如果一个教职人员站在讲台上,多年没有自己科研成果反复讲授一个很成熟的内容,那么AI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的。没有自己科研成果的老师站讲台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天花板,也难以取得信服力的。另外一个声音就是科研经费要比科研论文更重要,毕竟拿到了大笔科研经费对于学校科研平台建设,经费预算都是很大的支持,也能给予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一定的劳务补助,激发他的积极性,而给予论文奖励则是从学校消耗财力。

   实际上,从可行性角度来看,物以稀为贵,各个地区和学校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财力程度,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特别是要征求那些在学科领域具有引领性和国际影响力的教授的意见,而不是有关部门拍脑子自己闭门造车,想象地制定政策,导致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漏洞百出,被老师们质疑,引起人民内部矛盾导致师资力量流失。

     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如果哪一天国内的科研人员愿意自费工资支付2000美元在开放存取期刊发表一篇论文,而不是用国家财政经费来支付版面费,那么真正就是兴趣驱动了。看看各类基金申请书里对支付APC的预算额度来看,说明我们的科研水平还是需要不断努力加强的,各个部门的科研政策激励也是要继续琢磨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80-138939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