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规范当前学术评价和管理的思考 精选
2020-2-23 17:22
阅读:12702

     在疫情即将全面解除的时刻,我们要向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平凡战士们保持敬意。此次疫情对社会各个层面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也给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和各级管理者带来新的挑战。但有一条共识就是,在危难来临,健全可靠的组织领导、科学的管理方法、团结协作和无数勇敢奉献的国家公民是克服战胜困难的法宝。

        此次疫情对国内的科研工作者的职责和敬业精神也提出了拷问,一些声音也质疑了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的实质科研贡献,是否只停留在发表SCI论文的层面。

       2020年2月22日从某公众号转载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在各个大学和公众平台被疯狂转载,科学网也发布了相关博文。至今,各个媒体平台发布的这个指导意见的网络点击量都过了10万,预计全国浏览量达到数百万没任何问题。在微信朋友圈我也收到一些同行朋友转载过来的博文和红头文件(未盖章),一些同行也询问我对这个意见的看法,还有一些年轻的学者给我提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23日,相关正式文件也挂在了主管部门的官网上,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也对记者提问做了非常细致和准确的答复,主管部门负责人及时的解读文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管理者在具体政策执行上给出指南,也打消了一些年轻学者的顾虑,这是要满满的称赞。

      那么,作为教学科研人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践行学术规范评价?

  1.  反对唯论文不是彻底否定SCI论文。

     科研论文作为宣告知识产权的有效方式,也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SCI论文是只是论文而已,是研究成果的规范表达方式。不能把SCI论文神圣化,也不能完全否定SCI论文。全世界SCI期刊大约9394种,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作者群和评价者(编辑和审稿人)。根据国际同行评审制度,某篇论文发表在某个期刊,也只是表示该期刊的两个以上审稿人和编辑支持发表这个稿件,在A期刊发表不一定能在B期刊发表,每篇论文面对的读者群都是有限的。

2.   当前SCI期刊分级是因为存在学术垄断。

    客观来说,多数名气大的期刊都控制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的学术圈内,中国学者在这些期刊没有多少话语权, 主编和高级学术编辑基本局限于发达国家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因为欧美国家的基础研究起步早,给发展中国家研究人员造成的感觉是只有发表在这些洋人们刷屏的期刊才显得高大上。我们国内的期刊办刊历史短,成长过程中还没有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研究人员的认可,导致稿件来源地域分布太单一,所以期刊影响力没有上去。另一方面,国内期刊的编委会没有对期刊的质量提升发挥实质性作用,没有把最好的稿件发表在自己效力的期刊上,履行编委职责过程存在敷衍应付现象,甚至部分编委根本不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在初审稿件中难免拒掉一些内容过于新颖的投稿,对一些作者积极性造成损害。

3.  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要继续坚持科学探索,不断提高论文质量,不能片面追求数量。

     科技论文本身具有八股文的特征,除了准确的实验数据,可靠的实验方法和恰当的理论应用,规范的科学表达和写作也是应该加强的。我在担任学术编辑的五年多时间内,受理的近1500篇国内外稿件,发现一些稿件写的的确粗制滥造,不能准确表达稿件的内容,如稿件内容的逻辑性,方法和理论表达不准确,基本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这种情况下,即使经过反复修改,在撰写学术研究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时候就会出问题。我们知道当前多数大学对博士研究生毕业有基本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对各个二级单位年度都下达科研经费和分类SCI论文的数量要求,初级阶段做这个基本要求也无可厚非,但随着国内研究水平的普遍提高,这个硬性要求是到了该取消的时候了。要鼓励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反复强化提升稿件水平,淡化数量的要求,毕竟,写出来的稿件都会找到合适的SCI期刊发表,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SCI期刊等着接纳稿源。实际上,很多稿件都是类似的重复性工作,没有实际的科学意义。这些重复性或者改造后的文章参考正式期刊规范的表达后贡献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或者预印本网站分析即可。如果再付费出版就更不应该了。在职务晋升和学术资源竞争分配中,申请者应准确阐述自己具体的学术贡献和突破点,而不是强调自己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这个期刊分区是什么。

 4.  普通高校要进一步规范科研成果和学术成果的奖励额度。

      昨天晚上,也有个别青年老师发微信询问我,是不是今后相关单位就彻底取消了论文奖励,那么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写论文吗?另外,研究生毕业是否也就不需要硬性发论文就可以毕业了?如果这样的话谁来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当然,有些导师也调侃到,再也不担心学生发不出论文要威胁跳楼了。

     客观来说,要产出一篇规范的论文并送达SCI期刊发表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其实观察下自己单位院系的一些教授和副教授,可能存在多年没有SCI论文发表的极端情况。实际上,在大家公认的世界主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的难度是非常大,但要在一般的SCI,EI期刊发表论文的难度没有那么大。在学科排名和ESI排名驱动下,绝大多数重点大学虽然不给研究人员发表的普通SCI论文奖励,但相关薪酬都隐含体现在岗位绩效里了。如某985大学对教职人员的考核分为两种:第一种,对教职人员不要求任何科研成果,只要每年完成2门本科课程教学,没有教学事故就可以拿到对应的绩效N;第二种,对科研人员除了基本教学任务要求,还要求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招生指标,科研经费到账和SCI论文,如果完成了对应任务,那么下发对应的绩效N+M(M>N),如果没完成,则在M里扣除对应的比例。而一些“四流,五流”大学则因为物以稀为贵,单篇普通SCI论文奖励1万到4万,这个的确是很可怕的。对于多数的省属学校,管理层考虑到教师们的收入偏低下,为了鼓励基础研究的教师们教学科研兼顾,对于发表在SCI期刊的论文单篇奖励2000-5000,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有人对此批评,比如1篇SCI/EI论文奖励4000,10篇就是4万,100篇就是40万。但是,实际上,对于普通省属学校,课题组每年能产出5篇SCI论文的教师还是非常少,很多人要疲于应付年底基本的科研考核,完成不了SCI/EI论文还得考虑折腾横向课题来对冲。如果彻底否定了基本的论文奖励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无法区别从事科研活动与否的贡献。从教学和科研的依赖关系来看,如果你没有基本的科研技能和科学素养,你拿什么指导学生?你又能给学生教什么? 大学里也不需要那么多老师了,直接统一学校慕课就行了。

 5. 唯论文的极端特例要去除。

     如果在Nature, Science, Cell等等大刊上发表了单篇论文就奖励教授职称和高额赏金是极端行为。此前不断有大学从国外挖人,把一些在大刊上发表论文的人直接以教授引进并广泛宣传,其实对这些人追踪观察下,他们入职国内相关单位后是否还有持续的产出,这显然是有问题的。职称的晋升应该遵循科学规范过程,对于这些前期在大刊发表了论文的研究人员,可以在科研经费上适当倾斜,兑现的待遇如果远远超过了本校职工的基本待遇,会让广大教师寒心,也所谓引进女婿气走儿,对引进的人员也会造成孤立,难以带动团队进步。

6. 当前破除唯论文的可行之举。

      如我此前博文所说的,《开源节流为国家经济助力---节约开放存取的外汇吧》,我们一方面要经营好我们国家的品牌期刊,另一方面要约束和限制国家财政经费对外汇支付国外期刊出版费的额度。科技部的文件下发的非常及时,提出2万的限额非常好。实际上,我们基层单位在2019年对教职人员提出了这个要求,希望师生能够本着节约精神,避免在国外掠夺性收费期刊发表论文,提醒老师们年度发表论文使用学科建设费用不能超过单篇2万或者年度最多2篇付费期刊论文,毕竟还有很多人经费不足呢。如果有多余的经费,在政策允许下要提高研究生的基本生活补贴。

       对于经费支持和管理部门,在项目经费批准和结题验收中应该明确使用国家经费报销国外期刊出版费的额度,对于掠夺性期刊要进行预警。对于不遵从经费支持部门规定的项目负责人和课题成员,要责成项目依托部门进行纠正和问责。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支持国内几大出版社的期刊。

      对于基层管理部门,对课题组年度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的时候,如果有基本的绩效奖励也要设置额度,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对成果数量和质量比较好的课题组以经费资助的时候进行奖励,同时要求财务部门强化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这样,确保真正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有充足的经费,也避免极少数人为了一些不正当的绩效奖励来凑文章数量,给学术编辑和审稿人也带来工作负担。

       科技管理部门要对国内中文期刊进行全面整顿,网络安全部门要集中定位和屏蔽各种论文代写和售卖广告,对于非法的论文中介机构要以雷霆手段进行打击,全面清查和清除非法中文期刊。财务部门和银行要对个人客户年度汇出外汇支付外刊论文版面费加强审核和额度限制。

      我们坚信,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要不断增加科研人员的待遇和水平,对科研队伍要强化管理,动态淘汰和分流,这样才有可能确保我们国家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抑制学术垄断,体现学术评价公平。  

相关专题:破除“SCI至上”大家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80-122001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