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学生出了问题,该批评和打谁的板子? 精选
2018-1-19 17:53
阅读:12432

     在追求大而全和规模化效应下,每所大学动辄数万的本科生和数千的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生),对于本科生来说有强大的辅导员和学工人员来管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基本是秉承导师负责制,导师到底能负起多少责任?

      如今的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一方面面临见习考察期的指标压力,多数人即使转正了也要面临购房和在城市生活的压力(极少数人依赖父母的有利条件已经绕过这个困难)。都相信发达地区城市机会多,生活便利,但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也非常高。或者因为一些其他原因不愿意去三线城市和地县去工作。租房子,筹款买房子,还贷和工资收入的缺口很大,多数人过的很辛苦很疲惫。原来以为读了书上了大学,拿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会奔得一个高收入的前程,最终发现还是在为房贷和生活奔波,在城市里勇敢的活着真不容易。

    高校里每年基层组织考核有很多指标,本科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专业课及格率,大四学生考研报考率和录取率都是考核指标得分点。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导师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指标,没有合理合规的淘汰机制,导师队伍良莠不齐,学术指导能力不足和人格品德缺陷者却没有被及时清退,守株待兔者总会在平衡原则下招收到研究生,那么这些研究生被折腾是难免的,严重者最终酿成悲剧。

    每年都会爆出一些不能按期毕业研究生引发的公众事件,比较极端的情况就是研究生自杀,舆论一边倒的谴责导师,另外一些人则出来谴责研究生心理脆弱和不认真做好导师交代的科研计划和任务。

     最近网络流传的博文提及到本科生考试成绩60分问题,在一线教学的老师都明白,本科生课程成绩一般包含了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几部分。一些学生在教务系统里查询到自己的成绩60分甚至59分,59分者难免抱怨和谩骂任课老师不近人情故意为难,实际上这59分或者60分都是各项成绩综合的结果。也就是,60分不是你努力的结果而是任课老师努力的结果。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备环节就是科研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作为最后考察指标,原则上需要在一定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公开独立发表学术论文,以佐证这个培养环节是有效和可靠的。科学网和舆论界有很大的力量反对将学位授予资格和SCI论文发表挂钩。但目前研究生培养体制下导师的执业能力和资格缺乏淘汰和监督下,如果对研究生毕业标准没有统一要求,那么对于认真指导的导师和认真努力钻研的研究生都是极端不公平的。努力和不努力最终都拿到了相同的两张纸(文凭),这些混得学位的人如果再进入了高校会继续祸害更多的年轻人。

   作为博士生,一般定位就是毕业后能进入知名高校,而多数高校在国际化要求下一般都要求应聘者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博士生联合培养或者直接到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是多数人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学生,要获得公派留学,英语考试是必备环节。在平衡导师交代的科研任务,英语训练和实验等方面,博士生的确是任务重,时间紧。但申请国外公派留学也需要一定的科研基础,否则国外导师怎么愿意接纳你毕竟国外研究所要按照法律严格为每位实验室工作的博士生发放足额的津贴和工资的。没有哪个导师会是慈善家让你来混日子的。作为国内导师,要求博士生做基本的科研训练和积累是必须的,这可能是为博士生在增加应聘成功的砝码。任何一个基层单位招聘新的博士生,如果你的简历上没有像样的论文发表,哪个实验室和PI敢招收你?

     从学位授予基本条件看,如果博士生没有达到毕业基本条件,就是导师同意答辩那么答辩委员会和函评专家是否给予赞成票都是难说的。导师即使同意你毕业答辩也要遵从学校和培养单位的文件。

     当然,对于心理压力大的博士生,导师和相关部门要及时发现,多关心,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达到基本的毕业条件,对于不适合继续学习的博士生可以动员转为硕士而授予硕士学位,让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继续成长。课题组也要经常搞些集体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博士学位不意味着一切,即使没有博士学位还是可以生活的,对学位给予了过高的奢望是不可取的。

     原以为考取了博士就可以顺利的拿到博士学位,然后到高校或者研究所顺利谋取教职和岗位,然后买房买车结婚成家,一些列完成人生大事。当其中一个环节遇到了困难,顿时感觉苦难来临原先规划的人生美景遥遥无期。于是乎愤恨和抱怨涌现。其根本问题在于立足社会的压力太大,人生规划路径过于单一,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受阻就觉得希望破灭了,难免绝望。一些导师即使发现了类似问题,觉得自己能力有限,采取各种灵活措施给学生绿灯(甚至动员整个师门的理论帮某些“问题学生”完成学术成果和答辩),目的在于早日把这些问题学生送出去,别在自己手里出了问题,到时候舆论一边倒的谴责导师,甚至解聘导师。如此把“问题学生”踢给社会。当一些用人单位发现这个问题后,不得不在招聘环节对应聘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实现试用期,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应聘者一律淘汰。这些都是踢皮球明哲保身的行为,也是导师们的无奈之举。

   作为培养单位,要对导师们定期进行警戒和座谈,明确关心博士生心理健康。

  导师不是监工者,导师不是老板。导师应该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承,不合格的导师要及时淘汰。未来立足城市的压力让学术无果的博士生焦虑,对于这类学生要适度灵活,让其合法合规的获得博士学位,积极进行心理帮助和引导,让其看到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历练,用人单位也要有包容心,总有一天会顿悟原来活着就有希望。

      生命高于一切,人的价值是自我肯定而不是活着别人的评价和世界中。

     最后,祝愿各位在读的博士生坚守本心,用于探索,突破困难,在人生历练中健康成长。

   

相关专题:反思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事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80-109576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