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遍地开花还是学术自成体系? 精选
2017-8-3 16:36
阅读:8728

    有年轻教师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多次问起我如何选择博士生导师的问题。

     一个代表性问题是,拟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在网站上看了目标导师的个人介绍,初步感觉博导的涉猎范围非常大,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从多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量子器件、图像处理到量子通讯、大数据等无所不及。不知道自己该报考哪个方向,悲催的是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为啥博导们就懂得那么多呢,似乎自己就是一个白痴一样。再翻看另外一些博导的网站介绍,几十年始终集中一个问题,如非线性振动,随机动力学等。

  难道导师们之间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差距如此之大?

    实际上,涉猎范围比较宽的导师一般都具有比较大的研究队伍,课题组里面有很多助手,大导师不一定真的懂得这些助手们的实际研究专长;另一方面,这些大课题组经过多年积累,不断扩展和挖掘新的热门研究课题。以前做理论物理研究的人,逐渐转向了理论生物物理,研究蛋白质折叠、基因转录、基因编码和分子动力学去了。一些搞数学计算的去搞控制和材料力学了、一些金融物理的去搞金融数学了、一些搞非线性的去搞管理学了。

     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混沌动力学,从低维动力学系统出发,逐渐过渡到耦合振子,时空系统、复杂网络到目前的大数据。总是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发掘最热门的课题来引领大家探索。

   有些学者则是数十年以不变应万变,掌握了一个领域的精髓,运用相同的原理和方法来探究相关领域和交叉学科的相关问题,这也是一条可靠的途径。

    也有年轻人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说自己刚到新单位入职,要考虑到早点安定和保证入职考核通过,所以几个研究方向不相关的年轻博士考虑抱团取暖,写文章和申请基金互相挂名,采取共同通讯或者共同第一作者,这样可以把论文数量快速搞起来,说自己也困惑这么做的意义有多大?但看着别人论文数量飞升,自己也很着急。

    我答复说,年轻人的学术积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能有投机的行为。年轻人入职到大学谋取教职,教学是一个方面,学术研究不可谋求速成。如果专业研究方向相差太大,在论文合作发表中要谨慎,否则万一出错了就难以控制局面了。如果真的要有合作意图,可以多互相组织讨论会,互相学习。

     但据我所知,多数单位对新入职的教工折腾的比较厉害,就教学环节训练就占去了自己很多时间,剩下时间能依托自己的前期科研优势或者积累完成基本科研考核就不错了。

   另外,也可以暂时依靠一些成型的课题组,做好本科教学训练环节的同时,为课题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依托课题组完成科研考核再做打算。等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环节考核,再集中精力搞自己的学术研究。

  对于多数本科学校来说,基本是教学为主,年轻人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讲课竞赛和训练,如果能多次获得教学竞赛奖励,那么前途还是非常好的,毕竟,新来的博士生入职短期内要做出“诺奖级”的成果还是非常难的。 另一方面,做好了教学工作也可进可退,毕竟多数大学不是专职的研究所。

    在个人学术发展的过程中,坚定目标非常重要。

   我经常开玩笑说,现在多数单位都热衷团伙作战,需要筹建大课题组,申请大项目搞创新研究。

   但纵观科学研究历史,那些举世瞩目的科学研究结果和里程碑的研究不是个人做出的?

    合伙很重要,但和谁合伙更重要!

    不是队伍大了就能做出重大成果的。

 如果独立能力强,还是可以考虑自己坚持一个方向,多年持续做下去,终会自成体系。

 如果缺乏毅力,也不想付出,不妨混入大课题组,遵照课题组大组长的指示,做具体的研究。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独立开辟都是科学之路,兴趣是能量的源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80-106936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 条评论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