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与城市的缘分,就和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一样,非常不可理喻。我第一次来济南,就是来参加面试,然后过了不久,就是来此地工作,落户。过程很快,毫无旁生的枝蔓。就好像是一场高效率的相亲,见过一面就结婚了。
从来没想过这样的结果,因为在此前的求学期间、工作期间,甚至旅游和开会,从来都没有来过这座城市。所以这数月之间,走在济南的街道上,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曾经久住过的那些地方。比如这里的某几条马路,很像昆明的钱局街、南屏街、文化巷,读研究生那几年,总是和同宿舍的女生一起逛。与林师姐去云大听民歌的讲座,结束后在街边买点甩手粑粑或者石屏豆腐当宵夜,一边往回走,一边流连路边小店里的头发簪子;曾经还为某个姐姐当伴娘,按理说伴娘是要为新娘挡酒的,可是那时我并不懂这些礼仪,很不仗义地拒绝了新郎同事那一桌人的敬酒,搞得那桌人很生气,但事后见面仍旧笑……这些琐碎的细节真有杀伤力,事隔多年仍不褪色。
爸妈喜欢济南,细数了这里的种种好处:夏天比武汉凉爽、冬天有暖气、水果都是白菜价、树木保护得很好(我之前一直觉得南京市民为了保护行道树而建言地铁改道的行为很赞,但是没想到济南更让人惊喜——人家根本就没有打算修地铁,好多老小区里的绿化率都惊人的高)。这些都是事实,可是我猜测,父母这样说也许是为自己找一点平衡吧,毕竟人到老年,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当“老漂”,总得找些理由来弥补自己的孤独。爸爸六十岁的生日是在济南过的,只有我们自己家人祝他生日快乐,我送了他一个小汽车形状的蛋糕,希望他能够觉得有趣。可是外地的生日终究还是冷清了些。
我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来这里遇到的都是温暖的人。同办公室的女孩,与我颇互补,工作餐时,我把不想吃的菜挑给她,她把不喜欢吃的菜挑给我,皆大欢喜。然而终究是隔了几个年龄段的人,当她在和年龄相仿的闺蜜卧聊时,我正在哄娃睡觉。而那些曾与我彻夜卧聊的闺蜜,现在都在哪里?
前几天,去一家绘本馆办卡,店主说一岁多的孩子办卡可能不划算。可是我太喜欢她家那一墙彩色的书,就像小时候看到路边的连环画小书摊一样甜蜜,所以还是办了一张卡。再过几年,孩子大一点,我大概会参加一些亲子活动,能够认识一些妈妈朋友;也有更多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接触不同的人群,然后和这座城市大概会慢慢热络起来吧。
只是,等公交车时,或者一个人去超市时,有时会觉得空荡荡的,恍若隔世。仿佛以往的朋友都人间蒸发了。想起另一个师姐,她老家在山东,研究生是在云南,博士在北京,之后又去另一个城市工作了一阵,最后定居在武汉……她有一次在网上和我说,我们真奇特啊,彼此都跑到对方的家乡去了。
也许大部分人,就是像随机投放的骰子一样,做着布朗运动。但是这种无力感太让人沮丧,我更愿意设想另一种可能:也许因为前世定下了破除情执的目标,谨记“不三宿桑下,恐久生恩爱”的信条,所以这辈子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呆不长,到了必须定居的时候,就到了一个完全跟前半生的经历没有半点关系的地方——我喜欢这个解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