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那天,接到南京农大的电话。我想起,之前投过该校人文学院的《中国农史》编辑岗位。25号笔试,若通过,再参加面试等。
在这之前,我参加了山东出版集体的面试,最后被山东教育出版社录用(本来我应聘的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大概人家觉得我不够文艺,所以就调剂了)。本来已经做好入职准备,然而这个电话又让人犹疑。
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真纠结”,结果收获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留言。从地域上而言,10人中大约有9人更偏爱南京。从单位性质上而言,所有人都更偏爱高校。从专业上来讲,《中国农史》期刊更对口。如此说来,如果我不去参加笔试,简直天理不容了。
于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联系南京的熟人朋友、订票、上网搜集面试可能的问题、到图书馆借编辑工作相关的书籍、下载《中国农史》上的论文……
由于孩子还未断奶,因此买票时,我的构想是:带上我的老爸和孩子一起去南京,让我妈妈从武汉去南京。时间上刚好对接好,在南京汇合。我去考试时他们就带着孩子玩,然后一起回山东。但是由于妈妈生病了,所以我考试期间,宝宝只能由我爸带。
一切准备好后,到出发前的头一天晚上,忽然就犹豫了。要不,算了吧?
南农那个岗位没有编制。如果是几年前,我不会在乎的——俺第一份工作没有医保社保,不解决编制户口,我还是乐呵呵地干了两年多。但是现在,不可能再有那时的心态了。尤其是,当我想起曾经有一位很优秀的北大毕业的博士在科学史所工作了两年之后(在此期间,亦有不少成果),由于没有编制而被解雇,不得不再次去找工作,我就有兔死狐悲之感。像我这样一个本科、硕士、博士没有任何一个阶段就读于南农的人,即便有幸录取,也很难说不会有同样的命运。
老公在聊大,如果我去南京,将面临两地分居的问题。虽然我去济南,也是两地分居,但是相对来说近不少。还有一点是,南京的房价基本上是济南的两倍。再考虑到“山东省内的住房公积金是可以通用的,但是跨省不行”,那么我在南京的买房难度几乎就相当于济南的4倍了。
再者,父亲年事已高,经常腰酸腿痛,我带着他四处飘荡,再带上一个孩子,实在过于残忍。南京这边肯定一时没法出结果,而出版社那边的三方协议已经签了。所以即便这边面试完了一切顺利,我也得要先去那边上班。这样就要租房、要熟悉周边生活环境。而万一南京这边要我了,那样我的父亲则要继续带着我和孩子迁移,再次租房、再次熟悉周边生活环境……生生是游牧民族的节奏啊。
高校的作息相对宽松,而且有寒暑假,确实是很诱人的。然而仔细想想,“弹性工作制”固然意味着无需朝九晚五,但它同时也意味着:任何时间你都可能处于工作状态。即便是在通常意义上的“非工作时间”里松懈了一下,都会让自己有一种负罪感,因为“比你牛的人起得比你更早、睡得比你更晚、工作比你更努力”简直是常态。有了孩子之后,我发现养娃完全是一个时间的黑洞。如果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又回到上一段的问题——父母年事已高,精力有限。至于老公……男人天生有一种能力,无论他多么爱孩子,无论他的时间多么充裕,他仍旧能够很清晰地划分出育儿与工作、休息、娱乐、社交的边界,为各类事情平均分配时间。所以,养孩子还是要靠自己。而对于我这样一个资质鲁钝之人,实在无法兼顾育儿与学术,所以只能选择相对来说不那么费脑子的工作。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之前准备面试时,关注了山东出版集团的微信。看下来发现,诸多内容关于育儿、科普、文艺、佛教。《你知道嘛,这些是给孩子的冷暴力》(山东文艺出版社)、《蛋白质、一不小心就吃多了》(山东科技出版社)、《丰子恺画笔下的孩子们》(齐鲁书社)、《山东佛教刻经全集》(山东美术出版社)……这些内容,颇适合我的兴趣。
我们火车出发的时间是早上,当时聊城下着雨。之前联系南京的两位旧友,亦都出差。冥冥之中,许多事情都暗示“不宜出行”。爸爸照例起得很早,我说,算了吧,不去了。他仍旧故作轻松地说,“去吧,时间还来得及,我来下面条吃”。于是,我断断续续地说了那些我想了一夜的理由。爸爸终于松了口气。其实,他早就觉得累了。
这夜之后, 我明白自己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对于没去过地方,顾虑多于好奇;对于来日,求稳多于求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193-90521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