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lky 应当重视建设生态文明!

博文

读置顶新闻“中国几乎所有污染物排放量世界第一”有感 精选

已有 11276 次阅读 2013-11-2 21:26 |个人分类:灰霾|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 空气污染, 控制战略

读置顶新闻“环保部专家:中国几乎所有污染物排放量世界第一”有感

 

今天下午科学网置顶新闻“环保部专家:中国几乎所有污染物排放量世界第一”中说“。。。几乎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从目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第一。”“。。。中国在环保方面战术存在问题,执行能力也很弱,此外,制度层面的问题也值得思考。”

 

关于环境保护,“新闻”说“过去40年,中国的环境保护从无到有,环保机构和队伍不断壮大,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基本的框架已经建立。中国的环境保护投资达到较高的水平,目前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占GDP的比例大体为1.4%左右。”

 

关于大气方面,“新闻”说:“中国从70年代到现在整个污染物排放都是在急剧上升,过去习惯于统计二氧化硫、烟尘、粉尘这么一两个指标,现在像氮氧化物、PM颗粒物等污染物开始频频亮相公众视野,都反映出中国大气污染处于急剧上升的状态。”

 

我觉得“新闻”的内容需要补充(大气方面)如下三点:

 

1、关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

 

中国人口已经长时期是世界第一。因此即使是污染物排放量,“人均”却未必是世界第一。

 

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氧化碳:按照美国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CDIAC) ~  http://cdiac.ornl.gov/ )的数据,中国大陆碳排放总量是2006年赶超了美国,达到世界第一(我国数据可能晚两三年,差不多少)。

 

但人均碳排放量则还是比大多数发达国家低,人均碳排放量,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第一梯队”,欧洲发达国家、日本、韩国、南非、沙特为“第二梯队”。问题是中国大陆最近也在赶上了: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进入了“第二梯队”,达到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水平。

 

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有累积效应,因此中国的“累积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低于发达国家是参加减缓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立足点。但因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加,是我们必须严重注意和改变的现状。

 

2、过去40年的成绩

 

“新闻”指出建立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且环境保护投资达到较高的水平,约为GDP1.4%

 

“新闻”少说了已经取得的成绩。

 

即使以最近,10月以来造成东北、华北多地严重雾霾的大气环境为例。过去40年的工作成绩也是应当肯定的。例如,我曾经下载环保部网站上公布的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日报值(2008年及以前),做年平均值。然后以“八大经济区”为基础,每个经济区选择几个典型城市,以同样的坐标系尺度,画出各个城市API的年变化曲线,进行比较。发现除了从西北向东南,空气质量的改善趋势外,还发现,各个城市自己比自己,API基本上都出现了降低的趋势。这个早先的API系统主要监测SO2NO2PM10。属于“一次污染物(直接来自污染源排放)”,大部分城市主要污染物是PM10

 

因此我在博文中写,我国大气环境的特点之一是一次性污染物正在逐步得到控制。

 

同济大学位于上海市的杨浦区,“下只角”~曾经是工业区和多棚户区。40年来,“降尘”(以每月每平方公里地面累积的尘土计量),从超过30吨,下降到目前的7~8吨左右。

 

曾经在香港社区见到的高压水龙头冲洗路面,也有几次发现在大学附近马路上出现。

 

各地发布的环境保护年报中,必定有不少关于污染工厂的“关、停、转、并、移”的报道。说明了对保护大气环境的努力,必定也会有成效。

 

但又看到的是,重点在于保护城区人群的大气环境,在于降低SO2PM10(一次性污染物)的地面浓度。另一个重要污染物NO2浓度则较难控制,因为各地城区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此外,近年来各地基本建设多,粗放式的施工时有听闻,PM10浓度很可能有反弹。

 

3、战术还是战略问题?

 

“新闻”说“。。。战术存在问题”,我觉得首先是战略存在问题。

 

以往重点在于降低城区空气污染物地面浓度,因此获得了城市一次性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减低趋势,实际上是一种战略行为和成效。现今酸雨、光化学烟雾和雾霾问题,多属于“二次性”空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是一次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但其标志性污染物~臭氧~是二次污染物)。同时,把污染企业合并,集中;搬迁到远处,外地;实施高烟囱,除了限制烟道气排放浓度外还要限制最大着地浓度。~~~这种战略是以城区地面空气质量为目标,成效也是降低了城区地面浓度,但同时也引起了近期“二次污染”转向严重。这些实际上展现了现有战略存在的问题。

 

大气环境问题中,我国重要的战略措施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主要是二氧化硫,措施是“两控区”(二氧化硫和酸雨)。二氧化硫控制指必须达到地面浓度标准的城市,酸雨控制指必须减缓酸雨频率和酸度的地区。酸雨是一个区域性污染问题,因此曾进行了大范围的酸雨模式计算,以便确定为了保证酸雨控制,各相关地域二氧化硫排放的总量必须受到限制。这就在烟道气浓度控制和最大地面浓度控制之外,增加了地域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限制。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属于战略措施,曾经受到大气环境学术界的充分肯定。但是,现在再来反思,可以发现不仅执行可能很不力,而且总量控制方案本身存在严重问题。

 

国家环保部每年年报里都有酸雨区分布图,展示了我国酸雨区并未缩小,而且逐年向华东方向发展。灰霾/雾霾严重后,美国宇航局(NASA)卫星图片展现了华北上空严重的PM2.5污染状况。然而酸雨前体物硫酸盐和硝酸盐,正是引起雾霾的吸湿性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按照酸度(pH值)衡量酸雨区的方法存在问题。我国北方地区,因为土壤呈碱性,雨水基本上都不是酸性的,但上空的硫酸盐和硝酸盐应当比较南方多不少(例如因为冬季采暖)。在pH值基础上制定总量控制规划,显然会不符合实际。何况很难说以往制定的总量控制要求,是否真的在实际中执行了(建议查查大工业或区域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以及实际的执行情况)。

 

支持“新闻”强调的要重视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战略思想。

 

------------------------------------------------------------- 写于2013年11月4日晨

非常感谢网友的批评。例如非专业人士[30]指出的问题:“。。。近两三年许多城市尤其是原来问题较轻的二三线城市空气污染有恶化的情况和趋势。”我有同感。

 

这几年也去过几个城市,印象深的,西边如成都,至少看到路边树叶积尘严重,因此和网友说笑为“尘都”。东边如苏州,极近上海,但火车站附近的施工工地,尘土飞扬!我博文中写的数据,局限于2009年底。这几年,各地基本建设加强,粗放式生产严重,API必然反弹,但博文一带而过了。


再写博文,一定会注意这个问题。



空气污染和PM2.5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047-738432.html

上一篇:[转载]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10月17日新闻发布会文稿原文
下一篇:根据CDIAC数据更新的各国碳排放曲线比较图
收藏 IP: 116.235.250.*| 热度|

20 王春艳 许培扬 李健 赵建民 赵斌 虞左俊 韦玉程 李世春 郭卫 徐耀 余超 刘淼 张云扬 鲍得海 黄育和 柳林涛 Majorite aliala biofans Kaj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