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气溶胶传播:测定病毒稳定性实验
今年3月1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van Doremalen等人的短文(Correspondence):“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HCoV-19 (SARS-CoV-2) compared to SARS-CoV-1” [1]即“比较新冠病毒和非典病毒在气溶胶和固体表面的稳定性”,报告了几项重要的实验结果: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上可以保持活性3小时。同时测得纸板上24小时,铜器表面4小时,塑料或不锈钢表面2~3天。这些成果提供了病毒气溶胶传播和接触感染的重要参考数据。但又发现各种实验条件下,非典病毒保持活性的时间都和新冠病毒相仿。然而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感染率都高于非典,其原因应当从别的方面寻找。文章举例说新冠病毒可能在病人上呼吸道聚集较多,或有较多无症状带病毒者等。
这篇短文影响力很大:CNBC连续发了两次突发新闻。一次3月16日(3月23日更新),另一次3月18日(3月19日更新),说的就是上面Doremalen等人的发现和世卫组织考虑向医务人员发出病毒会在空气中传播的预警。然后就有人篡改数据,剪贴世卫组织形象,编造假新闻蓄意引发恐慌。正是我3月28日博文“……世卫组织的新闻原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1225745.html批评的事情。
(注意:CNBC~ 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使用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是美国NBC环球集团所持有的全球性财经有线电视卫星新闻台,全球财经媒体中公认的佼佼者。)
但细读Doremalen等人的短文感觉很奇葩:简短,只是结果的报告和简单分析。虽然在同时发布的“补充附件(材料和方法等)”[2]中有一些解释,但在重要问题上只是简单带过。例如在“病毒和滴定”和“病毒在气溶胶中的稳定性”两项的解释中,没有介绍病毒培养液的具体情况,只说使用了3-喷嘴科里森雾化器和Goldberg旋转鼓。空气温度在21-23°C,相对湿度65%,没有介绍旋转鼓的结构和原理,也没有气溶胶在实验过程中的粒径分布的变化等说明。只能设想作者的研究单位相当“硬气”,研究成果不需置疑。所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很快接受,世卫组织很快知晓,CNBC也很快为此发布了两次突发新闻。
该研究成果转达的信息主要是:
1、 新冠病毒可以在气溶胶里和固体表面保持活性相当时间,因此密切接触是最重要感染途径,空气或气溶胶传输感染可以发生在和接近病人的病房医院,以及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
2、 实验用的病毒菌株经过人工培养,气溶胶用喷嘴技术产生。此实验不能判定是否可能发生室外经空气运动的大范围扩散感染事件。
下面这个信息最重要:
3、 新冠病毒存活特性和非典病毒相仿,因此随气溶胶传播的情况也相仿。但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感染能力强过非典病毒,应当寻找其他原因。
参考材料:
1. van Doremalen N. et al., (2020),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c2004973
2. Supplement to: van Doremalen N, Bushmaker T, Morris DH, et al.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c2004973
----------------------------------------------------------------------------------------------------------------------
附:从以前进行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CoV病毒实验文章中得到的旋转容器结构图和实验流程:
1、 准备含病毒的培养液。
2、 利用喷雾技术产生细小液滴,即气溶胶,喷入实验用旋转容器。
3、 利用离心力原理,使气溶胶在容器中旋转。可以避免气溶胶降落到地面,在旋转过程中,方便采集气溶胶进行测定。这个旋转容器是Goldberg在1958年首次报告的,因为实用方便,命名为Goldberg drum(鼓)。
4、 在旋转容器中采集气溶胶进行测定。容器内设定不同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保持一定的旋转速度,可能进行几个小时的检测试验。
5、 设定不同时刻在旋转容器内进行气溶胶采集和检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蒋大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047-123389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