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ming800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ming800403

博文

未来人口规模与结构问题

已有 3765 次阅读 2014-6-15 17:44 |个人分类:人口与城市化|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人口, 计划生育, 结构, 规模, 生育率

 

如果预期寿命以80岁计算,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均衡比例是15/60=18.75%16%与之比较,现在的人口结构是略微处于萎缩的阶段,但在五普以前,0-14岁人口均在20%以上,那么中国人口总量将会一直增加下去,直到把中国彻底压垮为止。这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由年轻型向均衡型过渡,当然任何试图留住年轻型人口结构的设想都是莫名其妙的

也就是过去15年女孩平均每年出生800万个,这个数据是我们讨论的基础,但从1995年以来,年出生人口并不是不断减少,在2000年前后才是真正的生育低估,近年来又有80+婴儿潮进入生育高峰,还会有一波小的反弹,人口出生规模将会摸高到1700-1800万,但并不会超过2000万,
95+女孩,真正进入婚育高峰那还是2020年以后的事情,在上一辈800万母亲的基础上,只要总和生育率达到2.1的世代交替水平,将新生儿规模保持在1500万左右的规模上是很正常的。就如同您所说有不想生的,不能生的,但问题上总有一部分人生育两个以上孩子,这就是说只要一部分人生三个孩子,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指标就可以达到2.1,在800万人里,200万一胎、5002胎、1003胎,总计就是1500万个下一代。

基于六普数据是说明在现状不同人口、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生育模式不变的情况下预测未来的人口情况,或者说在基于放开1995+一代的生育限制(假定生育水平保持在世代交替,即2.1)的情况下,各地区、各民族的人口再生产能力。

计算数据表明,如果新生儿规模维持在现有规模(即95+一代的生育水平恢复到2.1),我国的东北部人口将处于萎缩的态势,而南部和西部人口仍然会有一定的扩张;另外河南淮北的常驻人口规模还在继续膨胀,而湖北和泛长三角的常住人口也趋于收缩。这就是说如果在2020年左右放开生育限制,东三省会是我国最早实现家庭农场化的地区,而中原淮北、江西、华南的非珠地区等仍会是农民工的故乡。

至于民族结构,不可能出现少数民族人口爆炸,位于我国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其人口增长水平甚至低于汉族。

在大民族中彝、藏、苗、土家、瑶、侗、布依等族的人口均有较大的增加,而满、蒙甚至回族的增长势头都不显著。全国唯一一个存在人口的民族,可能是朝鲜族,由于低出生率和大量青壮年向韩国的移民。

 

至于平均每年出生500个女孩,平均每个女孩要生3-4个,问题是平均每年生育500个女孩这一假定在实际中并不成立,未来也不大可能出现,所以这个假定似乎没有讨论的必要。

 

任何预测都是会假设一定的前提条件的,反计人士认为中国妇女将永远一生中只生育一个孩子,而且还在不断下降,所以中华民族马上就要绝种了(当然实际生育水平目前还在1.5左右)。我基于六普分省市和分民族人口数据预测未来东三省会实现家庭农场,而中原、淮北、江西和华南的非朱地区仍然会是农民工的故乡,还是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

我们争论的焦点是:

(1)       计划生育是不是控制生育,限制生育政策会不会变

(2)       计划生育何时改变?

(3)       如果放开生育限制,总和生育率会不会回到2.1的世代交替水平。

 

总之,反计人士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论证中国人都不生孩子了,马上就要绝种了。就像某些人不遗余力的论证元灭宋,清灭明(其实灭明者非满洲)都是历史的必然,岳飞、袁崇焕都是徒劳都是在开历史的倒车,立场不同,观点不同。

实际上,反计人士的论证也是基于生育是可以计划的,但问题是中国人不生孩子是因为政策限制,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如果不是因为生育限制,反对计划生育政策那岂不是徒劳,是和一个不存在的敌人在做斗争。

如果是因为生育限制,反计人士假定的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永远只有1.1(实际在1.5左右)那不是废话。

即使,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指标的统计值只有不到1.1,但是中国每年人口出生规模仍然有1500-1600万,仅次于印度,是全球第二,是美国的近4倍,日本的将近15倍,德国的20多倍。我国目前的出生率水平与美国相当,略高于英法,远高于德日。

而且由于80年代婴儿潮正在进入婚育高峰,未来几年我们还会遇到一个小的婴儿潮,现在放开生育限制,总之是火上浇油,而且还有70+人口的翘尾巴生育。总之不折腾。

十至十五年以后,一定会放开生育限制政策,甚至实行鼓励生育政策的,地方政府和资本家,特别是房产商人都不想看到人口规模下降。

当然生育政策转型肯定是有区别的。因为,即使中国人不生孩子,也是因为想做“农场主”,而不想做“农民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95119-803617.html

上一篇:从六普数据看我国未来各民族和各省市人口
下一篇:王院士所说和南水北调没啥关系
收藏 IP: 59.55.139.*| 热度|

3 武夷山 蔡小宁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