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tech http://www.hitech.ac.cn

博文

构建新一代的能源系统——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

已有 2330 次阅读 2016-4-28 13:3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阳春三月的北京,舞动着春天气息的暖风里,位于清河小营东路15号的中国电力科学院周孝信院士的办公室里,我们完成了对周孝信院士的专访。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

  本刊记者:作为构建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储能被业内看作是能源的最后一公里。您如何看待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周孝信:首先我要说明,我不是储能方面的专家。从储能技术来讲,有许多专业性的内容。我只能从电力发展的需求方面谈起。

  几年前,我曾组织专家团队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的《能源革命中电网技术发展预测和对策研究》咨询项目,报告提出:到2030-2050年期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将会从目前的4000千瓦时逐步达到8000千瓦时左右,在此情况下,清洁电能消费占比将有望达到60%至70%。为了实现国家承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的目标,就一定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主要以水电为主。2015年全国发电量5.81万亿千瓦时,其中水电1.12万亿千瓦时,占比19.4%;尽管近年风电、太阳能发电发展很快,但年发电量仅占不到4%,比例还是很低。未来我们希望适合开发的水电资源基本上全部开发,装机规模将达到4.5亿千瓦~5亿千瓦;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再加上核电、天燃气等清洁能源电力,争取2030-2050年期间,清洁能源电量占到60%~70%,到时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以上,而2015年风电、太阳能发电并网装机只有1.7亿千瓦,发展空间还很大。

  由于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波动性、随机性、可控性差等特点,需要电网里有可调节的电源与它配合,除常规的调峰电源外,也需要储能配合发展。

  抽水蓄能是比较现实的大容量储能措施,配合大风电基地建设会有较好的效果,但它的发展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其它形式的储能,在电网里能够配合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理想的条件是容量大,循环次数多、寿命长,造价低。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储能技术发展很快,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要求,大型、中型、小型的储能装置都需要。

   本刊记者:您曾提出,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电力系统是较好的解决途径。能否展开详细谈谈?

  周孝信:2015年,我参加过一次香山科学会议,讨论有关能源互联网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通过会上及会后的讨论,加深了对能源互联网的认识。我认为能源互联网应是以电力系统为中心的智慧能源网,能源互联网建设总的目标是配合国家能源转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我国新一代能源系统。我理解,能源互联网的总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来实现。

  首先,要实现能源的高效率综合利用,必须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联互通、协调互补。在供给侧,我们希望用多种方式解决我国西部、北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输送问题。比如,用电解水制氢,将无法送出的弃风和弃光电量转化为氢或天然气,就地利用或同燃气管网配合,通过天燃气管道送出去;如果当地有热负荷,也可以利用波动的风光余电储热、供热。在受用端,可以推广电热冷联产,将受端的供电、供气、供热、制冷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协调优化运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保证供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就是借鉴互联网的思维,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改造和完善传统能源电力系统,实现诸如即插即用、能源路由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系统概念的技术创新,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的互联网理念,对能源系统特别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微网、用户在能源生产、消费、市场管理和服务的支持。

  再次,就是学习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催生能源生产、消费、服务的新业态和供需互动、便捷服务的商业模式。国家放开售电侧,搞能源服务公司,就是让能源电力系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更加扁平化,让生产要素配置去中心化,目的就是为终端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给予用户用能更多的选择权。通过能源互联网三个层次目标实现所构建的我国新一代的能源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大范围实现对广大用户的便捷服务,与国家提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完善市场机制促储能产业发展

   本刊记者: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储能系统,储能技术将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电力企业该如何抓住储能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周孝信:当前,储能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每种储能技术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各种储能技术都有其适用场合。从经济性方面,由于不同应用场合对储能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要求不同,对关键材料的规格要求也不同,进而存在成本制约。制造工艺的复杂性将增加成本下降的难度,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会提高用户的运营成本,降低客户的使用价值。因此,关键材料、制造工艺和能量转化效率是各种技术面临的共同挑战。

  规模储能系统在输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储能电源的合理规划、储能系统与现有电网之间的柔性连接技术、先进的控制调节技术以及储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等。多种储能技术在电网中互补应用,既可以充分发挥潜力,也是应对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大量接入、电网安全稳定和电能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的研究探索方向。

  我认为,在电网建设中,储能系统、储能技术本身面临的挑战会更大。很多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许多材料的基础研究也很难突破。虽然有的技术研究出来了,但转换成实用产品、推广到商业应用受限条件太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该承认,我国这些年在储能技术的进步很大。据我了解,能量型和功率型两种储能类型,现在电池储能储电量比较大,但反应速度功率大小会受限制。随着电池材料改进,功率侧性能也已经很好。当然,想取得真正大的突破还需要时间,还有待新的发现。现在国内国外的研究人员很多,国家对基础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如何加强中间过程,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这都是储能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如果有好的储能装置、储能设备研发出来,相信电力系统是欢迎的。当然,这还得有好的电力市场机制。通行的方法一定是多方共羸,合作互享。不能因为储能让电力系统吃亏,失去积极性。当然,也不能因为电力系统条件苛刻,让别人难进入,或者进不来。总体来说,电力系统还是很欢迎储能的。

   本刊记者:电力市场环境对储能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如何完善电力市场机制,促进储能行业的发展?

  周孝信:新一代的能源系统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立,离不开能源市场化。企业在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是否使用储能,除了考虑技术成熟度和自身成本之外,电价机制及电价政策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这将直接决定储能应用的经济性。

  搞储能,如果没有拉开高峰低谷档次的电差价,就没有投资者愿意投资储能技术和产品,就会抑制储能行业的发展。因此,要完善和推行峰谷电价制度。

  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正不断加快,市场化的电力市场环境将会逐步建立起来。完善电力市场机制的9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的出台,是国家电力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三放开”: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其中,最大的亮点和焦点是放开售电侧改革——在2018年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开放所有符合准入条件的用户。

  售电侧改革是新一轮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将形成一个万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促进电力服务做得更好。虽然目前只是开了一个口子,随着将来的发展会不断地进步。现正在试点给电网确定一个输配电价,电价放开后的价格问题是首要的。其次,要考虑到电网的发展,有安全考虑、成本考虑,当然,这里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各方的博弈。售电公司应该利用能源互联网,运用包括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了解用户形式多样的能源诉求,有针对性地为用户定制创新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能源服务公司可以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将引发能源金融、能源服务等灵活的方式进入能源市场,激活能源环境,这必将为储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储能技术需要得到广泛应用

   本刊记者:目前有哪些储能项目备受市场关注?什么样的储能技术有很好的发展和商业应用前景?

……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94908-973365.html

上一篇: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储能技术及产业发展
下一篇: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收藏 IP: 159.226.100.*| 热度|

1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