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tech http://www.hitech.ac.cn

博文

互联网:从接入到巨变——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

已有 2952 次阅读 2014-4-28 16:0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本刊记王玲

1994年绝对可以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这一,在中国科学、清华大、北京大学共同努力推,中国得以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国内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令人惊,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加,泛在化互联成为时代的鲜明特。可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改变了人们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方式。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享受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为互联网进入中国而奔走的前,而中科院的启恒就是其中的一。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她敏锐地察觉到互联网将大大提高科研交流的效,便立刻行动起,着手互联网的国接入工作。

如果我没有做这件事,中国迟也会接入国际互联网”胡启恒总是这而且当时是大家都有共,事情动起来很顺利

本刊记者因促使互联

胡启我觉得概括起来有两个,一个是远,大家都知,互联是上个世60年代末开始从美国发生展的计算机网,最初旨在帮助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到了上世80年代以,互联网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展至科技教育,信息和计算能力的共享愈发便利,1990年代以,网络商业应用迅速发展、延伸到全球。

1978年以,我在美国工作期更加深刻感受到计算机联网是一个强的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新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是近,是科研工作国交流合作的客观需。当时在科学,共享计算机资,向国际互联网连通的呼声很。比如说中科院高能所与欧洲核子中心合作密,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很,而基本上只能依靠电信的办法发数据,相当于用越洋电话来传输数,不及时而且非常昂,所耗费用占到科研经费的很大比,急需用性价比更高的计算机直接联网来沟通和传输数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1989年8月26世界银行的贷款项NCFC即“国
家计算设施中心(NationalComputingFacilitiesCenter”通过了专家组论证,由中科院牵,中科、北、清华三家单位共同实施。

NCFC作为区域计算资源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为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比较强的计算能。为了更好地发NCFC,当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定了针对性的政,鼓励获得基金资助NCFC算资进行究工作。

随着NCFC三个校园网互联和主干网的完成,一NCFC任务范围以外的,诱人的机会出现在我们的面,我们顺利达成了共,要向国家主动请NCFC接入国际互联网。

本刊记者特别

胡启困难肯定是有,尤其美国方面对中国接入互联网还存在一,但我们克服了这些阻。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那个时候大家于这件事情很快达成共,跨部门的NCFC任务团能够做到结一放手工。从国务院领,到国家计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院,以及邮电部等部门都给予了非常重要。虽然中科院当时参NCFC时的综合评分比清华和北大仅仅高0.7,但国家教委和两所大学在由中科院牵头实施此项目方面都以大局为,团结合作。

,接入国际互联网也离不开金支持,因为不属NCFC任务的范围资金需要参加单位自。很幸运的是国家科委痛快地支持200多万,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支持了一部不足的由中科院承。在技术,以钱华林为代表的科学家奋力攻,解决了各种难。我作为当时中科院主管副院长,NCFC项目的牵头,多次在各个部门间沟,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的一句你们尽放手工,不必事事汇。给予我们分的信任和发挥主动性的空间。

就这,到了1994年4月20日,NCFC到美国加Stockton的64Kbps卫星专线开通,首次实现了我国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翻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崭新的一页。

在中互联网发展史上有一个不应该被忽略的,她叫张树可以说她是中国互网最早的启蒙者之。当时在中关村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广告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1500米,而那里就是张树新所创立“瀛海威(INformationHIGHWAY)公司”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那时候每天早上在瀛海威公司的门口都坐着很多人等,希望能够体验互联网究竟什么现在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

虽然瀛海威因为国内环境不太成成本投入太,而赢利不,后来没能够很好发,但张树新和她的瀛海威精神却永远地成为中国早期互联网发中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刊互联CNNIC

胡启1994年接入互联网我们很快CN域名服务器搬回说起来,CN的域名是在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前就存在,它是由王运丰教授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大学卓恩教授申请注册域名服务器由热情友好的卓恩教授代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技术联络官是王教授的年轻助手钱天1994年我们接入互联网,在卓恩授帮助下,CN顶级域名服务器正式回归开始提供域名册和IP地址分配服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94908-789470.html

上一篇:有关石墨及石墨烯的一点意见——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
下一篇:我的高效生态农业梦
收藏 IP: 159.226.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