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学术权威、和科技进步
精选
2011-12-14 11:54
阅读:12282
标签:科研, 院士, 权威, 科技进步
一直挺感激把我招到这边做博士后的老板。除了科研外,从他身上学了不少和科研不太相关的东西。记得当年他电话面试时只是大概问了一下我那时的研究内容,还没等我把肚子里的东西说完就开始问我家长里短的事情了。记得最清楚的是问我将来准备要几个孩子,当时想都没想就回答:三个?说完马上就后悔!仨孩子都有点儿超生游击队的味道了,还要搞好科研,谁信啊?谁知道老板竟然说很好啊,别地儿做不到,你只能来我这儿!后来从老板娘嘴里知道了原因:有家有孩子的人有压力有责任心会很勤快;想要三个孩子的人,肯定更勤快。
跑题了,呵呵。一次和老板一起去Indianapolis开会。回来的路上老板不禁开始感慨美国这学术圈有点儿太冷冰冰。不久前看似还叱咤风云的领域内颇有建树的某领军人物(所谓权威)如今坐上了冷板凳。原因是此人近期内建树不够多,尽管原来的功劳很大,但也无法阻挡其迅速成为历史,变成过气权威。老板的感慨是在美国根本就没有学术权威,哪天一松劲儿,马上就靠边儿站,哪里有国内那些权威风光啊!现在来看当年老板的感慨一点儿不假。有两个亲眼见到的例子为证。本研究领域开创者之一的一个牛校牛教授,出版了领域内圣经级别的专著,是某专业杂志的主编和某响当当杂志的编辑,申请联邦经费竟然多次被学界同行拒掉而导致实验室断炊关门(tenured,倒是不用发愁被学校开除掉)。别瞎猜,还真不是因为年龄太大了,而是因为不够多产!另一个例子是个诺贝尔获奖者,也是因为不够多产,申请联邦经费也被学术圈内同行通过评审拒掉,靠一点儿公司和私人基金会小钱勉强维持度日。这就是冰冷的美国科学界,普遍对权威不尊重。想不出东西白拿钱?门都没有,什么人都不例外!这种制度的好处是不大容易产生只拿钱不干活的寄生虫。
国内学术权威的情况是这样的嘛?听说院士有所谓副部级待遇,每年不用申请都有多少专款如何如何。人是懒惰的,没有合理的机制,再勤快的人都会变懒。绝大多数院士权威当年都是靠打拼闯出来自己的一片天地。感觉国内这种特殊待遇是在害这些权威,会让很多权威从此不用再努力,不仅浪费了这些聪明的大脑,而且还不知道让多少专款打了水漂了。哪像我这有三个孩子的愤青,不好好干活都没法养家。听某专家说院士是国家给予的一种荣誉,它更多是强调一个学者过去的科学贡献和科学成就。美国的院士也是这意思,可是人家没有把荣誉和待遇挂钩啊?要经费搞科研还得凭真本事、还得去申请、还得去接受学术圈同行评头品足。再说了,院士权威们有信誉和荣誉,去申请经费,同行们是会很理性的,啥也不用担心啊。
如果我们取消院士的这些特殊待遇,我看大家都不会再打破头去争取院士头衔,也不会把院士权威当神供着,还能逼着权威们好好干活并充分开发他们聪明的大脑,还能还学术圈一个自由的环境,还能......(欢迎大家补充)。这对取得更多科技进步、早日拿到炸药奖、和让中国早日成为科技强国得有多大帮助啊?!
(博主科研水平属初级,按理说没资格指手画脚,可我看着着急怎么办?)
后记:徐坚老师的一个评论让我感觉到国内非权威科研人员所经历的残酷。个人感觉取消院士权威特殊待遇加特权的同时,应该考虑实行一种保证普通教授科研人员底薪的制度(比如Tenure制度)。我博文中说到的美国的残酷是对权威的,普通教授科研工作者似乎没感觉那么残酷,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Tenure(或tenure track)制度。
相关专题:2011年院士增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彦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90130-518355.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74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金勇
张天翼
曾泳春
魏东平
王德华
罗汉江
喻海良
余建新
梁建华
安海龙
强涛
李维音
谢鑫
曹聪
陈小斌
张伟
王伟
武夷山
吴雪峰
武京治
吴宝俊
褚昭明
陈安
彭友松
余昕
陈贤泽
王加升
刘用生
李力强
王耀
王正庆
赵纪军
刘晓松
唐小卿
肖振亚
温景嵩
李永丹
夏鹭
黄坚亮
徐坚
韩健
王春艳
杨晓虹
翟自洋
邸利会
李福洋
吴锦宇
贺乐
王文明
牛登科
曹小晶
马丕波
吴飞鹏
常顺利
刘全慧
郭向云
徐勤军
张亮生
唐常杰
王涛
占礼葵
许培扬
zhangcz07
zzjtcm
arpku
neilchau
wgq3867
dreamworld
zhouguanghui
enenen
bridgeneer
juscojack
Wunderfool
uneyecat
网友评论89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