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常见大学评价指标的设置主要反映了师资状况、学生状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这四个方面的情况,其中以实力指标和产出指标居多,平心而论,这样的大学评价指标对那些多年来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院校更有利,当然,这样的重点院校得到许多考生和家长的追捧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基于“马太效应”的良性循环就是这样产生的。
然而,对于国家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如何考核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投资效益,是一个亟待提到议事日程上的大课题。可惜,类似“投入产出比”这样的能反映办学水平和投资效益的指标实际上是长期缺位的,比如,一个大学众多的科研成果是在怎样的投入强度下取得的?一个大学众多的(毕业)高材生是在怎样的入学新生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
这不禁使人联想到经济活动中常用的两个指标:总产值和增加值,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前者包括了转移价值的多次重复计算,因此其数值虽大,但不能确切地反映本生产环节的真实运转效益;后者是本生产环节所增加的价值,其数值虽较小,但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本生产环节的真实运转效益。我国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过于看重总产值指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统计制度和方法逐步同国际接轨,在许多场合,总产值指标已被增加值指标所取代。
笔者7年前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对目前大学评价工作的几点建议”的文章,引起过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中曾建议“也可考虑在国内各大学同一专业高年级学生中举行全国统一试卷的专业基础课联考,从而为上述教学质量测评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当时的主要意图是呼吁加强本科教学,此举既可将得出的测评结果(平均成绩)用于大学间的横向比较,也可将之与该批次大学新生的平均入学成绩互为参照,为设计大学评价的“增加值指标”提供一条思路。
以上言论纯属一家之言,权作引玉之砖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