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li5061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hli50613

博文

侧滑----我的第一次飞行经历

已有 3729 次阅读 2014-3-9 00:29 |个人分类:生活全纪录|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第一次坐飞机

 

我之第一次坐飞机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记得当时刚刚取消坐飞机的等级限制(团处级以上)。那是我在苏州参加全国会议并第一次获得优秀论文奖,同时也是我老婆做手术化疗刚结束后的第一次出差。这样的日子,想忘都不行!

苏州会议结束前一天,接到老师(当时不叫老板)电话指令,叫我绕道上海取试剂。而我的心则早已回到家中。第二天中午前赶到上海,没取试剂就直接到十六铺买船票,坐船回武汉要两天三夜(不计上船的下午半天),而且船票只有后天。我急了!没敢请示领导,我直接买了回汉口的飞机票!

第二天早上,我到南京西路取了冷藏试剂,跑步到淮海路上的民航售票处,大约上午十一点略过坐上民航送客专车,十二点多赶到机场。飞机起飞的时间是下午一时半。正值7月中旬,天阴,间或飘着小雨,又闷又潮,对心境很有影响。

当时的虹口机场远不及现在排场,候机大楼不大,验票过程好像没有安检措施,直接走进大楼后面的广场,不远处便停着飞机。整个过程与两年前咱进长途汽车站没太大的区别。进机场后,雨点开始增大,广场(草坪)上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遥远的天际偶尔传来一声似雷一样低沉的轰鸣。并不响亮,但震撼着我这第一次乘机者的心……。我忽然想到,妻在病中,儿寄养在家乡父母亲家,如此糟糕的天气,七月的天空气流不稳,妻子手头已经不多的现金(当时没有存款)!以及我那能否报销的机票(82元。当时我的工资为42.5元左右)!我能安全地回去吗?悠然,一股淡淡的哀怨袭上心头……真后悔,昨天怎么不给家中写封信?……。我回身走向服务台,想给单位打电话。可是,说什么呢……?

还好,登机顺利,起飞顺利,空中(3000米高度)气流平稳……,紧揪着的心松弛下来,连上飞机前想好给妻子留个便条的打算也没去付诸实施。望着满脸堆笑,高雅端庄的乘务小姐(那个时候小姐是个高贵的称呼,其选拔较现在远为严格),我安下心来。

大约能载近四十人的飞机仅坐了20余人,不安分的我请求调换座位,从中间换到了没人坐的倒数第二排,那个地方只有我一人,正好靠近空姐的座位。我首先开口问小姐,目前有多高,她回答3000公尺,我说不会吧,她笑了笑:航线规定飞3000。接着我说道;有点热,真是……。她走到我身边,指着机仓壁上的一个螺旋道,拧一下,放点风吹吹!我轻轻地顺时针拧了拧,一股拔凉的风吹了进来……。摆弄了一阵子之后,我回身问道,这是什么飞机?她说,原来是运输机,B-29,改的。再问她,安全吗,她淡淡一笑,过安徽时会有些气流扰动……。

大约一刻钟,她起身了,悠然,广播里传出甜美的通知声,各位乘客,……飞机可能会有颠簸,请系好安全带……。阴天,我们在云中穿行,大约1分钟后,开始感到飞机的簸动。空姐从前向后,逐个检查乘客的安全带,而我,则悠然地享受着这难得一遇的感受,顺带欣赏她在颠簸中行走的优雅“舞姿”!走到我面前时,她忽然停住,板着脸朗声命令道:安全带,系好,一定得系好!

刚系好安全带,飞机真滴遇上了遄流,颠簸的幅度显著加大了。她迅速走向紧靠驾驶仓的服务室并进行了广播,又迅疾地走向她自己的座位。飞机在颠簸中忽然一个侧滑使她飘离地面并向我坐的方向撞过来,此时的她离地面已经快接近两尺……。我赶紧伸手抓住她,而她也伸出双手紧紧地抓住椅背及扶手,以避免侧滑带给她更大伤害(仅仅一次侧滑)。大约半分多钟后,颠簸减轻了,又过了2-3分钟,颠簸开始变得不太明显,忽然发现我抓她的动作并不十分雅观,于是赶紧回手重新去抓她的胳膊。她的脸上仍然带着职业的微笑,轻轻移开了我的手,摇晃着挪向她自己的座位。又过了几分钟(大约),飞机平稳了。她再次走向飞机的前部,扬声器里再次响起她平静而优雅的声音……。

这是有我参与的一次飞行,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甚至关注的事件,只有我这个不安分的乘客见证了空姐工作的艰辛。稍后我问她,摔着没有?怕不怕?她仍旧是淡淡地一笑:系好安全带,肯定没事。……,“你没见过飞机俯冲,那种感觉才真是过瘾……。”(那个时候没有过山车)

此后,便是机上的便餐,便是分发礼品,一把仍旧压在箱底,从未用过的檀香木折扇。随后比较平稳的近一个小时,她静静地打开一本书……。书的名字好像叫《英语口语训练》!

近三十年过去了,我已经记不清坐过多少次飞机。而每次坐飞机,我都下意识地看看舱壁有否气孔,每次遇到重大事件,我都仔细观察有关部门在处理上是否出现侧滑,或者也叫或者比较雅致地称它为“倾斜”……。因为在我的脑海中,倾斜已经被认定是一个不吉祥的字眼,把握不好就能造成事端!而在我目所能及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倾斜”!哎……。

 

记得好多天以前科学网上有过关于国产小飞机与进口大飞机比较的议论。讨论的交点好像没有涉及到“进口小飞机”。就此补上这一空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8287-774296.html

上一篇:谁干过这样的重活?
下一篇:那年,我见溺勇为
收藏 IP: 121.60.18.*| 热度|

8 陈楷翰 吕喆 郑小康 武夷山 侯成亚 董侠 杨正瓴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