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才智、专业基础以及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工作。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是一生的事情,大多痛苦和挫折都是源于对自己的认识不清,对社会认知不够造成的。很多学生受家长、社会裹挟,为自己并非喜欢的事情而投入过多精力,追求并非自己想要的生活,实在是不明智。
一个人走到哪一步,很多时候与是否坚韧不拔的毅力有关系,而毅力源于责任心,源于兴趣,源于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自己行,这是前提,而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是基础。每个人要生活的充满生命力,活得辽阔自律,强韧蓬勃,但也要尊重别人选择躺平和摆烂。太多学生把自己看的太低,低估了自己,看扁了自己,而非迎难而上,孜孜不倦,锲而不舍,选择荆棘之路,过雄心勃勃的开拓和创业之路,选择可以更好、更有品位的人生之路。当然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只是觉得惋惜。
大多数研究生年龄不小了,成年人了,但幼稚是普遍的,痴迷动漫,喜欢动画,喜欢玩游戏的,沉迷其中,荒废学业,逃避现实,在舒适圈里沉沦。保持幼稚和童真当然是好的,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也是很美妙的事情。主要是不要丢了自己的学业和专业,因为学生总要步入社会,有一技之长,有一个工作,服务社会,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当导师也只能冷眼旁观,建议不是干预,关心不是控制。
我发现好多学生,科研很有潜力,可塑之才,读书期间也有一些成果,不是做科研能力不行,而是缺乏自信,缺乏信心,不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心猿意马,浅尝辄止,一溜烟的进入了考公、考编大军。原本科研希望之路而被过早放弃,原本值得坚持之路而过早放弃,被世俗名利吸引而放弃学术理想。
选择现实,还是忠于理想?或许,科学研究从未是他们的理想,只是吃食的工具。当然,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现实,也是理应如此没有什么不妥。从现实主义角度来看,有机会攻读个博士学位,期间努力研究,做一些成果,找工作要明显比硕士好很多,也是划算的、有价值的、很实惠的。
教育是引导而非强制灌输,是筛选而非改造,是服务支持而非迫不得已,是奉献而非索取或者投入产出经济帐,是分门别类后因材施教而非同一个模子的工业化生产,是风淡云轻的旁观和头脑风暴、富有创造力、启发性的冗长漫谈,更是顺其自然的期待和等待。导师给学生建议,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关心他们需要什么,想着自己能为学生做什么。导师避免要求学生去做什么,更多是从自身出发,供给侧改革,给学生学习科研提供更多实际帮助。
别试图改天换命般地改变,甚至改造别人,更多应该冷眼旁观,保持清醒,认清现实,切实地增加交流和了解,而非厌弃和隔绝,努力去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尽量多提供一点的有效建议和贴心服务,但也不要因此去道德绑架别人,平等随和地看待别人的人生。
纯粹一点,简单一点,目标少一点,或许能活的轻松一些,从容一些。做自己在乎的事情,喜欢的事情,有趣有价值的事情,以此慰藉心灵,告别平庸。正真有价值的收获,绝非处心积虑的争取和苦心经营,大多是机缘巧合的馈赠和不经意间的好运和惊喜。
教育是充满遗憾的艺术,也是倾注心血后,喜忧参半的事业。但长时间尺度看,都是沧海一粟,人各有命,花开花落,总会风吹雨打去。多少理想和有趣的想法,都会在时间的河流里漂流,繁华后凋零,隐入尘烟,了却无痕。
看学生的渐渐成长,也体验了自己日渐衰老。每个人都在探索,在追问,在寻找,在相遇后离开,在挣扎困惑后清醒。看到一个一个鲜活、有趣、生机勃勃的灵魂,也看到一个一个苟延残喘、没有血色的苍白无力和消极避世的年轻小老头。这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学术人生,我的地学人生和水保人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