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忠保
研究生如何读研:目标导向,独立思考 精选
2022-12-23 22:49
阅读:16521

1.面对需求,务实地学习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学习是研究生入门做研究的基本功。先要以ExcelArcGIS为基础,能够熟练快速做基本统计分析和制图工作。以此为基础,再拓展学习R语言和Python,避免顺序倒置或者在后者用了过多时间,但用的不熟练,基础做图都费劲,本末倒置,得不偿失。方法学习要以满足研究需求为标准,先学容易上手的方法,避免因噎废食,R语言没有精通,基本的分析和做图也不会,或者做的不够熟练。GIS的基础操作,包括制图和空间数据分析,一定要熟练,懂得GIS学习的模式,即自主学习为主。另外,很多同学对Excel有误解,其实,一般分析它都可以应付,关键是快速做数据分析并能做出比较标准的图件。

读后随想:

同学1:掌握更多的软件与数学统计方法能够拓宽论文写作思路,增强其科学性。软件的使用更需熟能生巧。点评:对,的确是。要多次使用,投入大量的时间,才能有体会,才能用的熟练。

同学2:《论语·卫灵公》中曾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学好科研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工具的使用相结合,可以让我们在进阶的科研研究及论文写作中如虎添翼。点评:方法学习的越多、越熟练。做研究越有信心,想法实现度也越高。

同学3:是这样的,先学习最基础的Excel,但是Excel计算某些值时功能有限,这时候就要考虑其他软件了,比如SPSSRPython等,SPSS相对简单,然后我觉得RPython可以先选一个学,我比较推荐PythonR能实现的Python基本都能实现,Python的语言也更通俗易懂,容易上手,结合GIS使用时,在计算的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Python也更快。点评:工具学习,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同学4:完全赞同,要把基础打牢,练好基本功,再说以后提高的事。

同学5:不能被软件牵着鼻子走,想完成某种分析,肯定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太过于执着软件的掌握,就会失去全局观和目的性。

同学6:要带着兴趣去做研究,并且方法要先易后难,我们的研究就是从一幅图和一段分析开始的。点评:与自己研究结合起来,学习目的才更明确、更有效,特别是与具体的一个分析,一张图联系起来的时候。

同学7:是的,很多图并不是只有R语言和Python才可以做出来的,像OriginExcel上手快,操作简单,足以应付大多数的数据分析。

同学8: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先掌握基本的简单的,对于分析作图有很大帮助,目前很少会选择系统听课,从头到尾看书的方法进行学习,基本上就是需要什么操作再去具体学习,这样可能更节省时间。点评:先有个大概的整体理解认识,在根据时间与研究需要进行具体学习。

同学9: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往往是最基础的方法没有掌握熟练就想去涉猎其他的方法,这就导致基础方法掌握不牢,新方法也不熟练的情况出现。学习研究方法一定要两条腿走路,扎实掌握基础研究方法后,再根据研究需要去学习先进的新的研究方法。

同学10:做研究首先要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方面的技能,然后对症下药,从易到难,这样学起来也不费劲,也能得到回报。可以从网上收集教程学习,或者买书籍来学习。将自己学习的过程记录下来,一方面避免自己忘记可以巩固复习,另一方面可以和其他人交流学习心得。点评:思路正确。

同学11:在学习软件作图上面,我们就会走好多弯路,就比如,一般做图的时候直接百度搜索步骤或者运用软件中的help功能。虽然一时间这个可以应付,但是久而久之核算下来,这个算是最浪费时间的了。点评:有点困惑。大多数的确是这样学习软件的。

同学12:老师这么些软件那个是重点学习的呢?目前进度没有到画图的地步,关键在于不知道自己需要啥,觉得很迷茫,我觉得对于这种技能性的东西下些功夫会画可能,应该没那么难吧......对于R语言上课的学习觉得他功能也很强大既能画图又能分析。B站上有很多Excel的学习教程,也挺全面吧,GIS有些东西是真不好搞,因为老师暑假让我们自学过,学生觉得有些东西不会也搜不到,这种感觉挺无力的......Python目前还没接触过。点评:要买本实验书进行拉大网,先后大致上敲键盘,敲上几遍,整体上把握认识。具体方法会不会并不重要,等遇到真要用的时候再下功夫学习即可。

2.与导师主动沟通,全环节沟通交流

做研究、写论文要全环节与导师沟通,从一开始选题、看文献,到数据准备分析,到最后写论文投稿,全过程与导师交流。要多次、反复的交流与沟通,通常每天要交流多次,一定不要回避。回避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导师对你研究疏离,最后可能对你做的研究,不怎么关心了;二是论文最后一起署名发表,对过程不了解,最终容易出现各种学术问题。论文最后是发表了,但一身毛病,这容易出现学术问题。全过程交流便于导师跟踪指导,便于将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回避不交流,最终导致指导不及时、不到位,或者跟踪不起来。

读后随想:

同学1:定期与老师交流,能够提高写作效率。

同学2:与导师多进行有效沟通。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沟通前制定好详细的计划会使沟通更有效。

同学3:是的,不但要在学术方面和老师沟通,平时有升学、生活方面的事也要跟老师多交流,毕竟老师经验多,能给出一些更加符合实际的经验,避免自己走弯路。

同学4:适当、多次、反复的交流与沟通,直奔主题,就是某项具体的研究,确保交流及时,到位。

同学5:全程交流是最重要的,不管是论文构思、结果展示还是后续语言写作,都应该和导师反反复复的交流,不厌其烦的交流,以保证最后的完美。点评:这样才能保证师生互动,对论文全过程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学6:导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与导师反复交流,以便于导师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疑惑,并且可以指出我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使我们思路更加清晰,更有利于研究的进展。

同学8:和老师多交流,能够避免自己走歪路,遇见问题及时改正。点评:交流少,容易走上死胡同,缺乏效率,容易迷失。

同学9:沟通是贯穿整个研究生生活的,甚至是以后工作生活的,沟通往往是助力事情向好的发展的必要途径。老师肯定比我们有经验,如果不经常沟通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往往就是在走弯路,我们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如果能借助老师的经验,我们就能少走弯路,早日实现目标。

同学10:写论文过程中要与老师及时沟通,遇到问题可以向老师及师门请教,但研究是自己的,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大部分时间是需要自己多看多想,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想出来进行有效沟通,与导师多交流也能将经验传授给学生,避免一开始做研究就吃力,走太多弯路,影响心态。

同学11:有很多时候,没有认真做研究,就跟老师没有话说了,脑子里不想这个事情,久而久之情况就会越来越差。应该抓紧提高效率,端正心态。

同学12:交流这个问题我确实做的不好,其实也想交流但是又感觉很害怕,所以就会想老师会开会,目前我所遇到的问题就是有点迷茫。比如:数据怎么找?英文文献还没读。还有就是老师让写的材料我总觉得还差点东西,我还想再补充一下。我觉得我目前处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还没有到达,期望得到老师指导。

除非自己很牛,很厉害,即使不与导师沟通,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又好又能用,让导师刮目相看,但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学生刚本科毕业,对研究的事情接触甚少,况且导师对学术有相应的要求,并非没有标准。另一个不好的倾向是,将方法学习寄托在同门身上,产生了依靠,这样就失去了独立性。要坚持自己为主,同时与同学、师长交流提高,不能依赖同学,他们没有这个义务,只能是相互简单交流。万一对同学产生了依赖,自己的研究就失去了独立性,影响深远。有时候,容易出现论文即使发表了,但一身病,自己却稀里糊涂,看不出来,难以判断。另外,失去独立思考,产生依赖后,再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可能更加艰难,失去了依靠容易鬼打墙,从中走不出来。

读后随想:

同学1:多和同行交流,可以事半功倍。点评:看相关文献,参加会议听会,做报告交流,与导师交流,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同学2:独立思考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思考者更加清醒地理解世界。一个人有多智慧,就说明这个人多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对事物采取批判的眼光,不去单一评价,也不要有双重标准。

同学3:可以多利用百度、B站等平台,依赖同门确实不好,需要用到的一些作图、计算软件等可以提前抽时间学,避免到时候用到的时候得现学。点评:培养个人的独立学习能力,形成主动思维和独立思考。

同学4:同门交流是提高技术的一种重要方式,交流是有利的。但这里的交流是相互的,有交有流,不是依赖的。

同学5:与同门同学保持一定的交流是有利的,但主要还是靠自己,更多的时候他们主要是起到心理安慰剂的作用。

同学7:连贯性的思维是很重要的,自己一个人思考往往容易钻牛角尖,对科研节奏把握不准,缺乏经验,在一两个重要或者不重要的点上浪费太多时间。而通过与导师的沟通,可以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少走弯路。

同学8:遇到困难时能够有老师同门的帮助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做研究时也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断进步。

同学6:研究生阶段,与导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多向同学、师兄师姐请教学习,但不能产生依赖,这样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同学9:独立思考是独立研究的核心,我们做研究,就是要靠自己去完成一项工作,实现一个目标。以我为主开展研究,不能有依赖别人的想法,这样整个研究就不属于自己,自己也很难把握发展方向,容易最后虎头蛇尾。

同学10:前期需要读文献积累,当自己对研究领域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和导师讨论如何将学到的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理清思路,为自己的研究找出路,有了框架和目标才好朝里面填充内容。点评:的确如此。要前期有充分的文献查阅,对领域研究的套路和模式有个清晰的了解。前期缺乏系统文献积累是基础,也是关键。文献读到位,自己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都会自有判断。

同学12:对,老师说的很有道理,只能是相互学习,毕竟每个人的研究课题不一样,希望在老师以及同门的启发下,自己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研究方向的熟练感知。

同学11:没有独立的思考很可能是自己了解的太少了,看的文章没有抓住自己的重点,以至于还是不会结合文献来看自己的研究。点评:带着问题看论文。针对性的学习某些方面的知识,让自己从不知到知道,从知道的片面到知道的全面,积累相关基础知识,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明确要学习那些东西,怎么做自己的研究。没有独立思考去看文献,会过于盲目,缺乏效率,付出很多时间,自己还是什么不会、不懂,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3.目标导向安排学习,独立思考找路子

目前,好多同学似乎进入了鬼打墙阶段,往往是论文写不进去,修改不完。或者,始终在读文献,进入不了研究的实质。说到底,这些同学还没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缺乏明确的目标。大多数同学,对自己读书的目标不明确,自己要上下求索寻找属于自己的读研路子,要清楚自己如何做才能完成这些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或者目标明确不知道怎么做,除了多看论文、读文献,就是多与导师沟通交流,将思路明确起来,否则,会一直犯迷糊,要不鬼打墙,要不躺平、佛系了,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读后随想:

同学1:带着思考读文献,更多的时候也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去意识到问题,再补充文献。单纯的死读文献效率过低,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点评:与自己研究结合起来,与自己要做的分析,做的图表,写的论文结合起来,这样才有效率。

同学2:做科研写论文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理清脉络再逐一完成。思路清晰做事可达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同学3:我觉得做研究最难的是目标的确定,如果经验比较少的话,可能自己想做一个研究,但是后期做不下去,这时候提前交流就是很有必要的,有老师的把关,后期出问题的机率比较小。

同学5:要有接受失败和重头再来的勇气,做研究的路上从来不是一路平坦,有时会遇到论文思路错了,结果错了,投稿被拒等各种挫折,一些可以避免,一些是不能避免的,但一定要及时调整心态,准备迎接下次失败。点评:主要是行动有效率,不断地尝试,失败也是男的人生经历。

同学8:我们应该确立明确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工作。在写论文的时候也要多思考,不要总是白费功夫做一些没用的事情,总是关注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点评:先有完整的思路,谋定而动。

同学6:有目的性的去读文献效果真的很好,可以找一些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文献,然后把目标放到某一段,比如研究方法、某一项研究结果等,针对性地去学习。点评:对,可以直接用起来。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同学9:要明白一个研究到底是要干什么,最后的目标是什么,写一篇论文思路要清晰,心里要有一个框架,需要做些什么去填充框架才能实现论文的发表,发展的问题要靠发展去解决,不能一直停滞不前,要不断的行动,在行动中思考才能推动研究的进展。

同学10:前期需要读文献积累,当自己对研究领域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和导师讨论如何将学到的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理清思路,为自己的研究找出路,有了框架和目标才好朝里面填充内容。

同学12:有些东西确实没有思路,有些东西又感觉思路很模糊,确实需要老师以及同门一起讨论一下,感觉就会打开思路,就会知道接下来要做啥,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老师,也要自己一步步实践和思考,读文献也不能搁置。点评:平时可以泛读文献,遇到自己觉得可以学习模仿的文献,可以先作为入门进行学习模仿,以此为基础开启自己的研究。

什么才算有独立思考能力。例如,要完成一篇论文。自己要知道当前缺什么,那些不足,怎么做才能弥补这些不足,完成论文的投稿工作。如果是缺少数据,就不断地取样、测试补充数据。如果是分析方法不会,就不断的学习方法。如果讨论不深入,那么就看文献,看看别人怎么分析的,要不与导师交流看看怎么讨论。如果缺乏研究思路,就多读文献,丰富和发展研究思路,与导师多交流也有助于形成研究思路。

读后随想:

同学1:方法驱动的写作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同学2:前人的思维和智慧值得学习与借鉴。多阅读、多思考,对建立自己的科研思路及框架非常重要。

同学3:总体来说,写论文由于有前期读文献的积累,所以还是比较快的,可能在目标的确定和数据处理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数据处理以及作图如果能在前期就学习了一些方法,就会比较快,所以前期的积累很重要,也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基础。

同学5:完成一篇论文,知道当前领域不足,明白自己论文创新,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点评:学术自我判断。判断的越准确,专业水平越高,这也是独立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

同学8:要对自己的工作和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要逻辑清晰。

同学6:一定要理清自己论文的整个流程,清楚每一部分是干什么的。

同学9: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对自己的研究要形成系统认识,一般研究做到哪一步才能发到什么样的期刊心里要有数,要敢于面对导致研究停滞的问题,只有勇敢面对才能促进问题解决,不要害怕向老师汇报和交流,老师是无私的,与老师多汇报有助于研究的开展。

同学10:对自己的研究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做,看别人是如何做的,自己需要准备哪些方面的数据,如果用到的方法是自己不会的,要主动去学,多看文献,看视频学习,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

同学12:目前就写的哪些材料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数据不知道怎么搞,分析方法目前只学会了层次分析法,网络上关于它的学习视频很全面,自己也将它整理出来了,做了一个ppt,但是它需要找专家,所以总感觉心里没底,不知道怎么处理。如果不能提供这方面的支持,或者这个方法本质有许多问题,比如耗时长,请专家麻烦,等考完试可以学习一下那种纯数据分析的分析方法,但是这些又要结合数据,有些数据不能定量,还是需要定性。所以很迷茫,所以掌握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很有必要。点评:一开始要摸清这个研究的全貌,看看有多少方法,选择一个最适宜、最合理的方法。要将研究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确定住,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目的明确。

如果要是打算以后读博士,从事学术研究,就不断地尽其所能的读论文、做数据、写论文,这是走向学术生涯的基础。如果想混毕业,也要明确怎么样才能做完一篇论文,写好毕业论文。当然,混毕业也要想好后果与代价,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能承受的,关键是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要是觉得自己现在做的工作不怎么好,就先写篇中文,下篇再布局SCI论文。如果觉得做的工作,与其他SCI论文比差不多,就尝试发表SCI论文。主要是自己会盘算,有判断,从心里面知道差距,知道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思路。现在学生似乎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另外执行能力也是大问题,多受生活方式绑架,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对自己无能为力,科研的事情做的太拖拉,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将自己读书计划推迟了。

读后随想:

同学1:人生规划的目标一定要清晰,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

同学2:前人的思维和智慧值得学习与借鉴。多阅读、多思考,对建立自己的科研思路及框架非常重要。

同学3:能发SCI还是发英文吧,平时在读文献的过程中大概也能知道自己的论文出于什么水平。关于执行能力,制定时间计划表是非常有用的一个避免自己拖延的办法。点评:中文论文可以作为入门基石,对毕业有帮助。但从读博士、做科研来说,中文论文意义不是很大。而早早发一篇SCI论文意义重大,哪怕三区的论文。

同学4:写论文要有兴趣,要有好奇,要以目标为导向,兴趣和好奇磨没了,论文也就磨没了。点评:是的。做研究要从兴趣与好奇心引导,否则,就成苦力活了,很难以坚持下去的。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这非常珍贵。

同学5:关于读博还是混毕业,一开始就要做好决定,不能摇摆不定,不然就很有可能走弯路。

同学8:是的,我们很多时候都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是好的,但是受限于自己的能力等问题,知行无法合一,始终无法得到提升。

同学6:以后无论是读博搞科研还是工作,都要求我们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研究生三年就是培养我们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阶段,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全身心地对待自己的研究。点评:独立思考能力,也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即实用主义。自己为了达到自己读书的目的,务实地做事情,达到目的为止,甚至,自私自利的思维方式也是正确的,毕竟每位同学背井离乡来北京工作是为了当下和以后都有个好的生活。

同学7:有时我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列好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就可以。但是事实往往是,错误的预判了时间,尾大不掉,导致任务的堆积,以至于一想到科研任务就觉得像是一个庞然大物,如临大敌,都要进行一番心理建设才能开始,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当然这也与执行能力和惰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如何正确的安排时间、任务,是毕生都要学习的课题。点评:要将很庞大的研究细分,细分成一步一步的工作,一块一块具体的工作。也就是,要学会分解当前的学习和科研任务。例如读文献,可以先泛读五十篇,选择五篇精读,同时做一个笔记。完成了就与导师交流自己的认识与心得,交流后再确定下一步做什么事情。

同学9:以自身为例,现在国内读博非常之内卷,不做出成果完全没有机会,现在不深刻认识这个问题主动求变,等到未来面临选择的时候,现实是非常非常残酷的,抓住机会和时间,多发文章。点评:要有个三年规划,根据目的确定三年每年要完成的目标,环环相扣,要给自己预留出时间。

同学10:要知道自己做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最后想要什么结果,有目标才能有行动,做事不要拖拉,可以做完一小部分就和老师探讨一下,这样做是否合理,自己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同学11:我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所以很多时候就会缺少学习的动力,拖延症的重点在于逃避,我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应该马上端正心态,不能逃避。点评:你应该尽快将那篇论文完成,有篇论文就可以读博士,也可以拿奖学金,而且做完这篇论文我会给你安排下一个研究。如果这篇论文停当了,所有的事情都耽误了。为了尽快脱手这篇论文,开始新研究,也要提速。

同学12:对于以后的打算很迷茫,往上走觉得自己不行,毕业又感觉不好就业,哎,这个问题感觉太难了,老师,师兄师姐都去干什么了?点评:通常而言,你能顺利毕业都是一件很不简单、也比较有挑战的事情。你应该广泛阅读文献,整编好那个材料,作为自己的理论知识的准备。然后,下一步就是做一篇小论文,小论文投稿发表后也就有毕业的基本条件。在完成这两个工作的时候,再做第三个研究,如果能写出SCI论文就有条件读博士了,如果实现不了就面临着毕业就业。

4.可以不与导师交流,但一定要自己心里面有数

刚入学的时候,导师会观察每位同学的能力,同时,会通过读文献、写笔记等方式测试,看看学生的研究基本功、兴趣爱好并预估潜力。后期,基本上都会保持较好的交流气氛,不伤了和气,多以表扬的话为主。但同学们一定别被假象掩盖了,因为,导师对不听劝的学生,几乎是毫无办法的。听人家说,让人家管的话,导师还会多花时间,多说一说,给与多一些指导。如果感觉不是很好说话,经常给导师软钉子,也就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和气了。大多数时候,导师说的话还是对的,也愿意花时间手把手教。所以,学生一定要心里面有数,不要不知不觉跟不上研究节奏了。

读后随想:

同学1:与导师的交流需要及时顺畅,如果对自己学业方面的信心不强,则更应当多与导师交流,避免陷入僵局。

同学2: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也许不同,不过该做的事情基本都是一致的。如果使用一些日程管理软件,如滴答清单等,可以有效建立起需要做的事情的长期规划,并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每天完成的同时既会拥有成就感,也会在正反馈中不断推进自己要做的事情。

同学3:写论文、做研究是对自己以后负责,能有老师的push是非常幸福的,比起老师不管的学生,没有任何成果,等到毕业的时候就会埋怨老师,而好的老师平时要求严格,等到毕业的时候学生会感谢老师。

同学5:不是大多数时候,是导师说的肯定是对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要相信导师,当然如果和导师冲突了,那还是相信自己吧,不然研究没做出来人还emo了,就亏大了。

同学8:老师说的话是对的,老师愿意花时间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是学生的幸运,作为学生要珍惜。

同学6:感谢老师细心、耐心地对我们进行观察、引导。

同学9:要与导师交流,不能固步自封,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有效的途径了,老师说的话一定要牢记在心,老师见过太多学生了,细想老师说过的话,基本都是对的,有时候要思考老师的话,要深刻认识。

同学12:同学们的情况各有千秋,不存在很笨的学生,不然可能考不上研究生,和老师交流确实是一个问题。如果连和自己的老师都相处不好,何谈以后工作和领导相处呢?点评:现在学生普遍不怎么交流。我可能也要调整心态。

这里面还有一个误区,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做工作是给导师做工作的,当然,客观上有这个成分,但一定要知道,研究生读书三年成长只有通过不断的做事情才能培养能力,才能发表论文,才能写学位论文,做事情是双赢的事情,很多时候对学生可能更重要。因为导师对个别同学做工作好与坏、多与少有容错能力,还有其他方法补位和替代,但对学生来说几乎是自己硕士三年的全部工作了。师生是合作关系,一定不要有觉得自己做多了,吃亏了的想法,有这种想法才真的会吃亏,相反,读书期间做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付出有汇报,而且往往超过自己预期。

读后随想:

同学1:每一次的努力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自我的价值,读研期间需要更多的干劲。

同学2:良药苦口,要做好研究不仅需要独立思考能力,还需要不断集思广益,听取他人意见与批评。点评:是的,要多与人交流,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学3:平时做的工作越多,对自己的能力锻炼也就越多,等以后工作或者继续读博的时候,面对更过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处理。

同学5:老师说得对,转换心态很重要,不能老想着回报,根据付出计算回报。点评:读书期间要以能力提升为导向,要以学术成果发表为导向,前者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后能更好的胜任工作,后者是衡量自己学术能力的标准,当然,也有助于个人发展。

同学6: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从小就经常听老师说:你们学习不是跟我学的,你们不学我也照样拿工资。其实每个阶段的老师都是在帮助我们变得更好。点评:研究生要为自己的学业和前途负责。

同学8:研究生有研究生的任务,在读研期间有学校设置的毕业目标和毕业论文要求,起码应该完成这些要求,这也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同时,也要感谢老师的指导。

同学9:读研3年非常短暂,研究生的比较非常简单,一般就是看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只有多干活才能多出成果,而成果的好坏直接与我们毕业后的选择挂钩,我们要感谢老师给我们这么好的研究平台和研究机会,前期的努力和付出是辛苦的,但是收获的成果确是丰富的甘甜的。

同学10:研究是给自己做的,读书也是,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是给自己做的,技能是培养出来的,不断做事情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导师沟通的目的是让研究继续下去,相互讨论、交换意见才能使研究更完善。

同学12:读书是学习知识以及提高自己见识和思维能力的过程。老师是指路人,自己的文章发了对谁都好,这就是一个双赢。要把握以后自己的方向,你是想考公还是读博,要有一个规划,并且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提早准备。

其实,做学生很容易,只要目标确定好就容易搞。要是想读博士,一般要发SCI论文,通常要先发中文,再发SCI论文,而且,一般进入三年级的时候,要有SCI论文在手,这时候转博、联系博士都有条件。以两篇论文为导向,自己就知道要怎么做。现在最大的问题,很多同学打算读博士,但行动并没有对标,没有付诸实施,或者行动的太缓慢了。要是混毕业,其实也容易。只要发篇CSCD论文,再写七八十页的学位论文就可以了。读文献的时候积累一二十页,然后麻利地发篇论文,基本上就有保证了。与老师、同学处好关系,感兴趣的事情多参加,不感兴趣就看书、看电影,这是多自由、多美好的事情,最主要的是自己心里面有数。

读后随想:

同学1: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应当注重劳逸结合,人际学业两开花。

同学2: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进,按照每一个时间节点完成好自己的事情。

同学3:还是觉得如果数据比较好,结果比较好的话,尽量发英文,先试试英文,不行了再说,多次尝试,不一定第一次有就非要中。

同学4:现在做什么都不容易,做老师做学生都不容易。想要什么得自己心里有数,不要被自己禁锢住,要有责任心,主动承担起来自己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

同学5:找到合适的目标,按部就班的发表论文,不能迷糊。

同学6:感谢老师的细心指导。

同学8:是的,设定目标很重要,人应该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按部就班的去做,像老师说的做到心里有数以后才不会很痛苦。

同学9:明确读博士的目标,一定要付出符合目标的实际,现在国内读博士如此内卷,研究生阶段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sci论文是没有资格去读博士的,要抓紧时间,快点测试和快点写论文这样才有成果产出,抓紧时间行动才是硬道理。

同学10:有目标也要有行动力,不能一拖再拖,拖到最后都来不及了,调节好心态,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按照那个标准约束自己,该学习就学习,该放松就放松,可以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分阶段来实现,这样既能给自己增加信心,也更有动力继续走下去。

同学11:确立目标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

同学12:即使写了论文真的那么好发吗?如果被拒是换投别的还是按他们的修改意见修改之后继续投这一个?这个投论文是怎么回事?点评:拒稿了就另投它刊了。不过评审意见可以提高自己论文质量。

5.可以混毕业混学位,但社会有潜在淘汰机制

你们要多观察,其实,硕士毕业、博士毕业都比较容易,但是有淘汰的潜规则在里面。硕士混毕业的,就没有读博士的机会,除非导师是博导,硬要转博另说。硕士混毕业的,找工作多少也会遇到问题,稍微挑专业能力的岗位,就要看看论文啊、奖励啊、荣誉啊,除非是不管专业好坏的单位。奖励和荣誉需要有论文为基础,否则,很难以获得像样的奖励和荣誉。

博士能混毕业,但是,混毕业不等于有效就业。往往,混毕业不能有效就业。只是大家不在明面上说,很多学生毕业的时候,感觉就业难、读书机会少,想一想其实还是有潜在的淘汰规则发挥了作用。所以,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要提高执行力和计划性,要与导师深入沟通,寻求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如果自己执行能力不强,就找个同学一起共进退学习,或者多与导师沟通交流,与导师绑定,提高对自己的监督。

读后随想:

同学1:面对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更深的认识,所有自己做下的事情都要意识到其背后的责任与代价。

同学2:就业形势紧张,提升个人实力刻不容缓。点评:是的。以后就业、读博、考公务员,都面临着激烈竞争,要尽量多掌握技能,多有成果发表,多争取一些荣誉证书,这是我们能做的、能把握的。

同学3:一定要有一门技术,比如GISPython、无人机等,找工作的时候才有希望。

同学4:混学位是可以,但也要有自己的责任心,总要承担一点事情。不管自己喜不许喜欢,但到了什么年纪就应该干什么年纪的事,摆烂是万万不可取的。点评:个人可以任性,但社会有相应的惩罚,不会纵容我们的任性。人生很多时候,总是要经历一些痛苦,做自己并不完全喜欢的事情。

同学5:当前社会形势下,关于就业要放平心态,积极寻找,有机会不要错过,先就业再就好业。

同学6:不能抱着混毕业的态度,我们来学校就是学习、提高自己的,不管以后读不读博士,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眼前的事情。

同学8:即使不读博士,也希望能在读研过程中提高自己,学会一些东西,能够有利于以后的发展和就业。

同学9:说到底对于现实的认识一定要深刻,不努力终究是没有选择权的,现在不努力的研究生生活就像温柔乡,三年时间一到,一旦没有成果就非常被动和难受,所以努力是三年的主旋律。

同学10:研究生期间就要为自己之后做打算,毕业工作还是读博,要有目标,不能浑浑噩噩过掉这三年。现在最重要的是写文章、做研究,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做,荣誉会有的。如果觉得自己还可以继续科研那就读博,如果觉得已经很吃力,也可以寻求其他方面的出路,但重点是你投入这个过程了,认认真真去学习了,那学到的东西就会成为你的本领。点评:投入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也是自己进步的过程,就怕空转、空耗。

同学11:考博士、进单位、考公务员等好多理想的工作都需要首先确认你的实力,并不光是学历这么简单,如果混毕业的话,可能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同学12:所以要清晰目标,要知道自己想要干嘛,并且好好努力。还有老师真的可以督促学习,有些时候人的自制力没有那么强,所以有些时候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自己是啥样的,自己想要什么?点评:可能人只有吃了苦,后悔了,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是人性。

6.科考项目平台好,喜忧参半风雨兼程

我学自然地理学出身,感觉天生就是做这个青藏科考的行当,好多人也都这样给我说。读本科的时候,我就喜欢自然地理学,硕士和博士都是自然地理学专业,在大学里教综合自然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感觉每个人都是命啊。自然地理学就是一门注重综合性、系统性的科学,说的难听就是模糊,不确定,不科学,但也有其内在价值。在青藏科考项目组,我要不断的努力,这是我的工作,职责所在。毕竟国家给我们经费了,要努力才行。同时,年富力强的年龄,也是做科研的好时候。每个科研项目都有利有弊,不可能优点占尽,关键在现有条件下怎么将事情做好。学生参与其中,要多参加科考活动才能体会到科考项目真谛,要多发表论文、多做具体的事情,多样化产出成果,这样才能更好更快成长起来。

读后随想:

同学1:在项目支持下,更多的去产出成果,展现成果,广泛地结识新的同行,能够帮助学术道路变得平顺。

同学2:青藏高原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个神圣的地方,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作为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参与人员,我很荣幸能够做更多的科研工作,为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尽一份绵薄之力,这将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同学3:发表论文是一个方面,怎么做一些切切实实的事,真正为青藏的居民谋福利才是重中之重,当然也是非常难的。

同学4:目前师门科研形势很好,无论项目还是平台,要好好珍惜。

同学6:科考项目平台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一项项看得见的成果、具体的研究,更能体现论文的意义。

同学8:人能够走上一条自己喜欢的道路,并为之不断奋斗是令人敬佩的。

同学9:非常感谢老师让我能参与到青藏科考这个项目中来,这个项目能满足我对研究的一切需求,我要多发论文,多产出成果才能不辜负老师让我参加青藏科考。

同学10:做科研不会是很顺利的事情,前期要进行扎实的积累,要努力付出,可能会踩坑,会绕远路,但这个过程会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之后的研究也会有帮助,只要是在学,就不会是白费的。

同学11:参与其中是增加对科研项目了解的最快的途经。

同学12:老师对科研充满了热情,充满了兴趣,同时也很有责任心,科考活动就是出外业,出外业会干什么呢一般?外业时间一般多长?每个学期的暑假都需要去吗?点评:外业根据每个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而定。

7.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做出理性选择

讲一个具体、真实的故事。晚上世界杯,大学同宿舍的同学一起聊天得知,大学有位同学,现在在计划单列市做团市委书记,据说是副厅。他大学四年,一点都不学习,学习成绩也不好。谈了四年恋爱,最后考公务员就业。他是教师家的孩子,说话一板一眼,不慌不忙的,粉笔字挺好,西装革履的,一看就像公务员的某样。现在来看,他大学读的明白,脑子清楚,知道自己优势,也知道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样的,毕业后考个公务员。关键是,每个人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己擅长的事情,走属于自己的道路,才能无怨无悔,不留遗憾。

读后随想:

同学1:不要随波逐流,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明确自己要什么,明确为了达到目标应该做些什么。

同学2: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技能,没必要妄自菲薄自怨自艾觉得自己在某方面技不如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努力把自己的长板发挥到极致,并让长板越来越长,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安身立命之本。点评:是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发展自己能力,做好自己就行了。

同学3:兴趣爱好也是很重要,只有喜欢这一行,才能继续在这行发光发热,才会快乐的学习,当然也要明白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同学5:走适合自己的路很重要,对自己要有清楚的定位,了解自己想要做的,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点评:现在年轻人选择的路并不多。读书期间应该尽其所能的发展自己的能力,通过做科研提升自己。

同学6: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冲呀!

同学8:人很多时候好像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的事情又怕做不到,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道路,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走的更远更好。

同学9:老师总结得非常精辟,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更好地驱动自己去努力,才能无怨无悔,不留遗憾。

同学10:一开始就要想清楚自己是要干什么的,或者可以在慢慢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长处,规避短处,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研究,这样也不会太吃力痛苦,又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同学11:之前听到一个老师说过,研究生从一年级的时候就应该有一个大概的职业规划,明白自己的优势和缺点,这个有利于清晰自己的未来,了解更多的职业发展方向,避免到时候的手足无措。有了高一点的职业规划有利于确立自己在这三年的学习方向,我大一跟着班级要求也做过职业规划,有了努力的方向真的是很管用。

同学12: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未来的路在何方?!点评:你可能要走一步看一步。但肯定是越奋斗,越幸运,门路越多。

8.主导交流,主动思考,推进研究朝前走

今天参加研讨会,有位老师说:干旱荒漠区不适合人生活,但能搞清洁新能源,可以作为生产空间。逻辑上,还真是这样的。有位老师的报告,每页都很精细,很缜密,这都是他和他的学生们专门下心思、用心的结晶。模仿这老师,我们可以找些区县或者区域,通过对它们工作实践的梳理总结,寻找区域发展思路。开会可以完善自己思路,可以提高自己思考能力,增长个人见识。

读后随想:

同学1:做学问不能束之高阁,接地气的了解真实情况,才能做出最真实科学的结果。

同学2:同行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可以取长补短,扩宽思维。研究区的不同尺度可以反映不同的科研问题。

同学3:多参加学术会议室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和自己领域相关的,要从会议中学到东西,不然就是白听了。

同学6:可以多参加一些会议,开阔自己的视野。

同学8:多多看别人身上的优点,吸取别人的长处,也有助于自身的提高。

同学9:开会或与人交流后,要思考他人的工作能不能给自己的研究一些借鉴,不断思考是有助于研究不断进步,不断修正错误并加以提升。

同学12:确实是一个研究的做出需要很多努力,也可以借鉴学习别人的东西,启发自己的研究思路,多听听这种研究报告很重要。

我发现,人的思维有惰性,沉浸在个人世界容易故步自封。通过数据分析、同行讨论、文献阅读等三条途径,可以提升思考,促进认识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是数据驱动的思考,分析的结论性数字和图表对自己的思考都有启发作用;同行讨论是交流产生火花,将个人工作放在集体或者团队,能起到监督和敦促作用;文献阅读是将自己工作放在历史的维度,多篇论文多个研究给自己源源不断的启发。关键是要思考,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想办法解决,提高自己。

读后随想:

同学1:面对自身的不足,不能固步自封,前行是困难而痛苦的,但仍需克服。点评:是的。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挺难为自己的,对我来说也是很难的事情。

同学2:我们必须要做到「提出假设,从大框架角度出发」。因此想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锻炼自己的框架思维和创新意识,勇于打破和重建。

同学3:多读文献、和同门、同行交流是必须的,在交流中能迸发出的想法,擦出思维的火花,同时有好的想法要马上记录下来,然后和老师交流看可不可行。

同学4:要多交流,听取同行意见,不要自己的研究一意孤行,认清别人的恭维和真情实感的区别。

同学6:要明确自己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去找数据及材料支撑,并且要多与同行讨论、交流,更深入地去理解。

同学7:是的,自己一个人的工作是有限的,有时候自己的东西进展不下去了,去听听别人的讲座,看看其他人的文献,往往都能打开新的思路。

同学8: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很多时候我们知道有问题,却无法明确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提高。

同学9:不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开放和发散自己的思维,僵化了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只有不断思考才能有新的收获,才能更好的前进。

同学10:听报告或者项目会,要做记录,看别人的研究思路,自己是否有可借鉴之处,将自己的思考和别人可取之处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都有利于推动研究的进展,一个人做研究容易陷进去,需要多听专家意见,然后再思考,再解决,不断循环才能形成完整的研究。

同学12:仿佛看到老师的思考过程,感觉挺认真挺仔细的。给我的启发就是如果遇到困难不要自己憋着,和别人交流会打开思路,但是交流真的感觉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其次还要多读文献,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不断获取灵感和启发,并且做好总结工作。

相关专题: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信忠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729-136894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