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森林可持续经营;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立地造林;沙漠化防治;抗旱保水造林;油松经营;经济林有机栽培;全生态经营;数学生态学;近自然林业

博文

张连翔教授简介(《朝阳社科志》用)

已有 2978 次阅读 2015-3-7 07:45 |个人分类:学术成就|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自然科学, 职业技术, 学术贡献, 专业技术, 张连翔

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辽宁林业科技》两刊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朝阳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有害生物生态防控、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项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5项,其中省部级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4项,市厅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独笔完成的“朝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一文,2013年获朝阳市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分别是“木本植物速蘸发根剂”、“一种适用于榆树嫩枝扦插育苗的生根剂”;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分别是《沙棘扦插育苗技术规程》、《沙棘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曾应约为中科院动物所陈元清研究员翻译日文版象虫文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1篇入选《中国森林昆虫》(中国林业出版社)巨著,1篇入选《朝阳年鉴(2014)》(辽宁民族出版社),原创性论文“物极必反——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生态学原理”,荣获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论文一等奖;发现昆虫新种3个,分别发表在《林业科学》和《昆虫学报》等权威杂志上;出版专著2部,分别是《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理论与应用》(2010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保水造林关键技术》(2011年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正在编著的《北方地区林下经济——可适生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一书,业已完成初稿,全书约50万字,预计2015年9月份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多次参加国内(际)大型学术研讨会并做学术报告,特别是201210月,应邀参加了中国林学会和北京林业大学在北京(西郊宾馆)举办的第2届森林科学论坛——森林可持续经营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林木胸径与材积的关系——Logistic衍生模型”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好评,所提交的论文也获评优等奖励。提出了诸如“适度聚集式栽培”、“全生态经营”、“巧技术应用”、“果树绿化”、“留根育苗”、“裸地土盘构建”、“硬枝嫩插技术”、“刺槐对磷肥的敏感性”、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有机栽培”、用“四色定理”科学配置混交树种的方法、“自然状态下树木对根蘖与天然下种更新间的选择关系”,以及用“粘土丸子”、“自然种植法”和“封山育林”技术恢复自然植被等一系列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创立了“定量确定逻辑斯蒂曲线速生期的方法”、“逻辑斯蒂衍生模型”、“用斜率关联度确定生命表中关键因子”等数学新方法,在种群空间格局研究中推导出“Weibull模型的判定准则和抽样技术”、张氏“Z-V模型”、“La-m幂法则模型”、“零频率新方法”等系列新的模型和数十个抽样新技术并对Iwao模型和Taylor幂法则模型做出修改和完善,提出“分室种群管理(CPM)对策”、“生态防治”、“毒绳”防虫新技术以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病虫害管理方略。作为资深林业专家,近年来,张连翔一方面致力于原创性研究和能写入教科书的“张连翔方法”的创立,另一方面特别注重林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以各种形式为广大林农、林企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用真心“传道,授业,解惑”,为的是实现兴林报国之宏愿,为的是坚守难以割舍的林业情结。


联系方式:zzllxx5168@126.com;3942112010;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http://www.xbmiaomu.com/vip/zzllxx516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6382-872566.html

上一篇:引自俄罗斯的绿化新树种:欧洲花楸(红果花楸;红果乔木花楸)
下一篇:省干旱所欧洲花楸组培炼苗获得成功,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丰收在望
收藏 IP: 175.175.12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