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一篇《一对八哥夫妇的城市安家观察(续四)》。
很明显降温了不少,一向怕热的我今天也长衣长裤。公园里,火棘红彤彤,鸡爪枫秋色初染,紫薇树下五颜六色铺满地。秋天了!
图1 从上到下依次为紫薇、火棘、鸡爪槭
自入秋天气转凉以来,这对八哥夫妇每隔一段时间(天数不定),就会返回这个雏鸟夭折的伤心之地—路灯上的巢(前情见博文《一对八哥夫妇的城市安家观察》系列)。每次都会在巢穴口停留一会儿。大多时候是一只(可能是雌鸟)在路灯上,另一只则停在不远处的建筑物高处。
图2 10月4日的返回;一只在近,一只在远
之前高温天气结束,它们返回巢穴时,我曾乐观地猜测,夫妇俩没有放弃这个巢穴,回来是查看巢穴,以便重振旗鼓。但随着天气日渐变冷,它们依然是间隔性的返回,很多天才出现一次,每次停留的时间也很短。这让我愈发确定,它们应该是在别的地方已经有了新的巢。
既然这样,它们还一次次回到这里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早上,夫妇俩又出现了。依然是一只在路灯上,另一只在不远处的建筑物高处。几次返回,让我真正地见识到,八哥确实非常擅长鸣叫——每次它们回来,都会频繁地鸣叫,今天也是。
图3 10月19日的返回;一只在近,一只在远
它们是不是在找什么?呼唤什么?脑袋里突然蹦出一个想法,难道是呼唤雏鸟?幼鸟不是都已经夭折了吗(虽然一直没有证据)?
八哥夫妇的间隔性地返回这个巢穴、每次短暂的停留与频繁的鸣叫,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促成我产生这个猜想,也进而联想到动物中被观察证实存在的一种行为—哀悼行为。即非人类哀悼行为,具体是指现代人类以外的其它物种所开展的悼念同伴的行为。
根据大量观察,许多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存在类似的悼念幼子(或同伴)的哀悼行为。在幼子夭折后,它们会回到失去幼子的地方长时间停留,甚至有些会携带幼子的尸体活动。
图4 10月19日的返回;近的这只落在一路灯上
研究表明,许多灵长类动物在面对分离和同伴逝去时都会有类似的表现。今年离开我们的著名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博士,在野外工作中就曾观察并记录到,有的母黑猩猩会揣着死去的孩子长达数日甚至数周之久。在滇金丝猴中也观察到,母亲会长时间携带死亡幼猴的尸体移动、取食、休息,有时还会为它理毛。在大猩猩、狮尾狒及一些猕猴中都被观察到这种行为。它们会抱着死去的宝宝数小时甚至数天,甚至会把宝宝尸体放在身边,就像守夜一样守着它。在尸体渐渐腐烂后,它会被遗弃,但母亲常会返回去看它,就像访问墓地。在一些鲸、海豚中也观察到与灵长类动物类似的行为。
此外,在更广泛的动物类群中,类似的不舍与守望,也时有记录。野生动物摄影师骆晓耘先生,在他的著作《雪豹一家 卓玛王朝》中,也侧面记录过:一只岩羊妈妈在亲眼目睹刚出生的幼崽被雪豹杀死并拖进窝后,就站在不远处久久不愿离开,也不进食,只是静静地注视着那个地方,第二天依然如此,仿佛觉得幼崽还可能活着,但又不敢靠近。
图4 10月19日的返回;远的这只跟了过来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很多脊椎动物拥有丰富的情感生活,能够感受到悲伤、痛苦和失落。它们与幼子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幼子的死亡对它们而言是一个真实的创伤性事件。这种不愿意相信丧子、执意回到失去幼子地方的行为,是动物(尤其是母性)的本能、真实的情感纽带以及对突发变故的认知困惑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深刻的、充满悲伤的适应过程。哀悼行为的持续时间因物种、个体而异,几个小时,几天,十几天,一两个月。
总之,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可能是跨物种的,以及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情感体验。
虽然有人对动物的这种哀悼行为,持否认态度,认为动物不理解死亡这个抽象概念,何来认知死亡。我觉得只要动物有自我意识就能理解死亡,即不在了,只是方式可能与人类定义的不一样。
我倒是希望持否认态度的人是对的,这样世间或许便能少去许多痛苦与悲伤。
关于八哥夫妇的间隔返巢行为的猜测,纯粹为个人之见(因为还没看到两个来月的鸟类哀悼行为记录报道;也不排除先入为主作怪),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成文于2025年10月19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霍小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626-150673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