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我来说,寺庙和道观承载的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懂。所有爬云崖寺、崆峒山,主要是爬爬山,看看水,享受下西北的清凉,顺便看遇到些什么动植物。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遇到黑鹳,无疑是在甘肃的云崖寺国家森林公园最大的收获,媳妇说门票钱值了。云崖寺国家森林公园也同时也是国家水利风景区。进了公园,先要路过竹林寺水库,当时这只黑鹳就在水库库尾浅水区觅食。我当时还好奇怎么只有一只,原来黑鹳习性就是这样。与白鹳相比,黑鹳更为害羞和谨慎,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常在溪流、池塘、沼泽、河岸觅食。
图1 黑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嘴(喙)红腿,腹白,整体黑羽中带有绿色及紫色光泽。
到了云崖寺,媳妇和儿子下了车,我则继续乘车往大寺走,据说大寺沿途的自然风光更秀丽。前往大寺方向的路上,遇到一队鸟从前方路快速穿过。没认出是什么鸟,司机师傅说那是红腹锦鸡,是雌鸟带着幼鸟过马路。他还说景区里红腹锦鸡特别多,经常能见到成群活动。
下了车,步行到大寺,步道弯曲,坡度挺大。来到大寺,虽然大寺位于崖壁上,但步道已变得宽阔且较为平坦。大寺分布有不少曾经开凿的石窟,但石窟中的佛龛基本已被破坏,尚有片片壁画残存。
浏览大寺时,蜂拥而至一群烟腹毛脚燕,趴在上方崖壁上一处石凹处。石凹处粪迹说明它们是这里的常客,也可能它们的巢穴就筑在这里。因为烟腹毛脚燕通常会在悬崖下的洞穴或裂缝中筑巢。也许是把下面这个举着相机对准它们一阵突突的我认为是一个不速之客,又蜂拥离去。
图2 烟腹毛脚燕
大寺下山,没走原路,走的另外一条下山路。一路上,没有遇见其他游人,特别清静。在蒙古栎、华山松的掩映下,石阶步道树影斑驳,格外清凉。
图3 步道
图4 远处的华山松
从大寺下来后,决定徒步到云崖寺,看能否遇到红腹锦鸡。很遗憾,一路上没有。出森林公园,经过水库,那只黑鹳还在浅水区划拉,路上还遇到一只星鸦。
图5 依旧觅食的黑鹳
图6 星鸦
驱车来到崆峒山。崆峒山以阔叶林为主要植被类型,蒙古栎是建群种。许多蒙古栎古树已被挂牌保护。蒙古栎林中生长着油松,一些树龄较长的也被挂牌进行保护。
图7 蒙古栎
图8 油松
从崆峒山的中台徒步登山,沿途会经过皇城。出发时,遇到几只煤山雀和不少银脸长尾山雀在树枝间穿来穿去。我认识的几种长尾山雀几乎都是这样,成群快速移动,在一棵树上不怎么停留,机动性非常高。路上,遇到不少普通,还有一种柳莺。普通经常飞到游人走的石台阶上,揭食游客掉落的食物残渣,有人靠近时,嗖地飞起来攀爬在一旁大树的树干上,转到树干后面躲了起来。一个下山的游客看到我正在拍普通,说山间的鸟看着要比城市里的有劲。我觉得灵动更准确,就像生活在山里的人和住在城市的人间的差异一样。
图9 煤山雀
图10 银脸长尾山雀
图11 一种柳莺
图12 普通
继续往皇城走,突然右边坡下灌木丛中阵阵叫声,我几次调整位置角度站姿,没看到。试着用懂鸟听音辨鸟,没发现有鸟叫。继续走,经过皇城。继续走,来到香山寺和地质博物馆所在的崆峒山山顶。山顶较平坦,这种地貌在地质上称作夷平面。在山顶人少的地方转悠时,又听到了那种阵阵叫声,这次终于看到了,原来是一种松鼠,怪不得听音辨不出鸟。
图13 浅色眼环和脸颊上的深色斑块,可能是岩松鼠。岩松鼠,对于某些壳斗科植物种群的扩大起着重要作用
图14 某种山楂
图15 远山远景
之后,走马观花地浏览了地质博物馆和香山寺后,买了车票准备下山,在前往乘车点的路上看到左下方有几只白领凤鹛在吃一种红红的果实。白领凤鹛飞走后,又来了一只吃这种果实的鸟。原来是只橙翅噪鹛。橙翅噪鹛,我在四川的喇叭河、九寨沟、瓦屋山都遇见过,能在崆峒山遇到,我还是有些惊讶。后来一查,甘肃的确是橙翅噪鹛的分布区域。我好奇是什么果实吸引来了白领凤鹛和橙翅噪鹛,就返回到售车票点,从旁边的小路下去。原来是一种忍冬科的植物,红红浆果的确诱鸟。
图16 白领凤鹛
图17 橙翅噪鹛
图18 忍冬科的植物,可能是金银木
沿着小路继续往下面走,连续惊起两只雉鸡,遇到几只棕头鸦雀,估计也是被这些红色的浆果吸引到此。
图19 棕头鸦雀
图20 一种梨果
该下山了,媳妇和儿子已在游客中心的停车场等着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霍小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626-149841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