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旺
杨振宁先生留给我们的三重精神财富:创新、家国与传承 精选
2025-10-18 15:25
阅读:2557

杨振宁先生留给我们的三重精神财富:创新、家国与传承

20251018日,一代科学巨匠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3岁。杨振宁先生,一位科学史上的巨人,一位深怀家国的赤子,一位提携后学的师长。他跨越一个世纪的生命轨迹,为当代中国科研人员留下了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认为,这笔财富,可以清晰地归纳为三个至关重要的层面:开拓创新的卓越成就、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以及薪火相传的殷切期望。

第一重财富:开拓创新,以科学重振民族自信

1957年,杨振宁先生与李政道先生共同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创新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荣获诺贝尔奖,它一举打破了西方在自然科学最高奖项上的垄断。它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同样能够为人类最前沿的基础科学做出顶尖的、开创性的贡献,极大地振奋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束诺奖之光,激励了无数中国青年才俊相信,我们也可以,从而勇敢地走向科学探索的无人区。这就包括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多位华裔科学奖。

杨先生的创新,不仅在于他挑战并颠覆了被视为物理学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观念,更在于他后续提出的-米尔斯规范场论,为整个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石,其深远影响延续至今。他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源于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和追求终极真理的执着。这份以卓越创新重振民族自信的荣光,是他留给我们第一笔,也是最耀眼的一笔财富。

第二重财富:家国情怀,以行动助力祖国发展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尽管长期身在海外,但他的心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自1970年代起,他多次克服阻力,往返中美之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科学界的重要桥梁。他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为中国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募集资金、引进人才、指导方向。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他在晚年毅然放弃美国的一切,全职回归清华大学。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叶落归根,而是一次有备而归。他将毕生所学、所感、所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的科教事业。他在清华园亲自授课,培养后学,成为清华乃至中国科学界的一座精神灯塔。不仅如此,杨先生还把自己的积蓄和难以估价的文稿都赠送给清华大学。这份超越个人得失、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深度融合的家国情怀,是他留给我们的第二笔沉甸甸的财富。

第三重财富:勉励后学,以智慧指引青年方向

晚年的杨先生,将大量的心血倾注在青年学子的培养上。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传授治学的智慧。他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对于科研人员而言,选对方向至关重要。当然,杨先生也指出选对方向要与自身兴趣爱好相互结合,不能盲目追踪热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鼓励年轻人既要广泛涉猎,打下坚实基础;又要敢于将目光投向长远的大问题,不能仅仅追逐短期的论文发表。

他的勉励的终极目标指向科技强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指引,能让更多的中国青年才俊少走弯路,将宝贵的青春和智慧投入到最能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进步的方向上,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这份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是他留给我们面向未来的、充满生机的第三重财富。

  斯人虽已逝,风范永长存。 杨振宁先生的三重财富,构筑了一位科学巨匠的完整形象:他以开拓创新立下科学丰碑,以家国情怀铸就爱国典范,以勉励后学点亮未来之路。 作为新时代的科研人员,我们当以先生为楷模,继承他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践行他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聆听他指引方向的智慧之声,在科研强国的征程上,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无愧答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德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940-1506427.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