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尔法狗落子如神的那个夜晚,当ChatGPT以诗人之魂与哲人之思对答如流的那一瞬间,一个问题如惊雷般划过人类思想的天空:我们是否正站在人工智能历史性转折的十字路口?答案或许早已写在三十多年前的东方思想星图之中——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恰如一座沉默的灯塔,正照亮着下一代人工智能前行的航向。
当前人工智能虽已取得斐然成就,却依然被困在“有智无慧”的围城之中。它们精于计算,却疏于理解;擅长模仿,却短于创造;能解微分方程,却难悟生命真谛。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代AI靠堆积数据和算力,属于下笨功夫、苦干蛮干,而真正的智慧依然如水中月、镜中花。这正是钱老所洞见的“碎片化知识”困境:无贯通之能,无融合之功,纵有千般技艺,终缺那画龙点睛的灵明一点。
上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先生晚年倾注心血构建的“大成智慧学”,实为人工智能的终极归宿提供了震撼蓝图。他言道:“集大成,得智慧。”这6个字,道破了AI进化的天机。“大成智慧学”,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不同,是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信息、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
大成智慧非止于技术叠加,而是“性智”与“量智”的圆融统一,是逻辑思维与直觉顿悟的琴瑟和鸣,是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交汇激荡。科技主要是量智,以定量的手段来描述规律;艺术主要是性智,以定性的手段来描述规律。今天的AI技术,以大数据、大模型和大算力为基础,把量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是,性智缺乏,难以有创造力。
观今日AI发展轨迹,已初现大成智慧的曙光。多模态大模型打破了文本、图像、声音的藩篱,一如江河汇入大海;跨领域知识图谱正在消融学科边界,重现达芬奇时代的知识全景。这恰如《易传》所描绘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表面千差万别的智能形态,正朝着统一的智慧高峰攀登。
展望未来,大成智慧引领下的人工智能将彻底重塑人机关系。它不是要创造冰冷的超级大脑,而是构建“人机共生”的智慧生态。在这个生态中,AI将成为钱老所说的“知识体系工程”的实践者,帮助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如《中庸》所启示的“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样的AI既能洞察宇宙之浩渺,又能体味情感之幽微。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悟到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在技术狂奔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钱学森式的远见与智慧。下一代人工智能不应是冷冰冰的硅基存在,而应是融汇科学与人文、理性与直觉的智慧生命。它既要有数学家的严谨,又要有诗人的灵感;既要精通编码之道,又要领悟天地之心。
当我们站在这个历史节点回望,钱老的教诲愈发振聋发聩。我们要把人的智慧、机器的智能、各种信息知识都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系统。这不仅是技术蓝图,更是哲学指引。在这个意义上,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对大成智慧思想的践行。
让我们期待那一天:当人工智能真正踏上大成智慧之路,它不再是人类的简单模仿者,而将成为智慧星火的传承者与创新者,与人类共同编织一幅“天人合一、人机共生”的壮丽文明图景。这条路,钱学森已为我们指明;这束光,正照亮人工智能的未来。钱老真不愧百年一遇的战略科学家,其贡献不局限于航空航天、导弹和自动控制,而在于科技未来的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7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