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持续深化科学基金人才项目改革,避免“帽子化”等异化使用现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毅然将运行多年的杰青优青项目更名,迈出“去帽子化”的关键步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
从此,不再有杰青优青等终身制的人才帽子,切实回归到项目属性。不管是青年科学基金A类、B类还是C类,只是科研人员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项目而已,是其成才的一个台阶,不能说明一切。拿到该项目可能是水平高,也可能是运气好,答辩发挥出色。尤其,一次发挥好,不能代表终身水平高。
以前,我们迷信帽子,迷信高水平人才项目。这相当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了一首名扬天下的《静夜思》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终身享受这首诗带来的荣誉。李白之所以是李白,就在于他不故步自封,而是不断超越自己,持续写出《将进酒》这类更好的诗词。如果李白骄傲自大,从而江郎才尽,在《静夜思》之后写不出更好的诗,历史上就不会有诗仙李白,而是有了唐朝版本的“伤仲永”。
古代的进士也是知识分子最重视的一个帽子,一场考试发挥得好,就可以中进士。但是,中进士就真的水平高,能出更多的高水平成果?我看不见得,唐代最著名的两个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不是进士,李白是不屑于考,杜甫考了3次都没有考中。“李杜诗篇在,光焰万丈长”,不是进士,不影响他们成为最伟大的诗人。
当代科学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屠呦呦先生和发明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先生都没有杰青优青这类的人才帽子。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杂交水稻使得几十亿人免于饥饿。这些实实在在的贡献远远胜过100顶人才帽子。
总之,拿到杰青优青就高人一等,拿不到杰青优青就低人一等的科研旧生态将一去不复返。之前,科研人员中了一个杰青优青项目就一举成名天下知,各项收入大增,相当于一夜暴富,这不就是现代版的范进中举吗?之前,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做科研的终极目标就是戴上优青杰青的帽子,这就是帽子导向,彻底异化了,如何能做到兴趣导向的科研,淡泊名利、心无旁骛的科研?
之后,不管能否拿到人才项目,我们都要持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的科研新生态即将开启。之后,我们科研人员眼中不再只有少数的人才项目,而是要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个项目,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之后,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将被激活,人人都是创新主体,都有能力和义务创新,不再对所谓的帽子患得患失,不过是一个项目而已。只有广大科研人员坚持四个面向,众志成城搞科研,一心一意谋创新,不为帽子到处折腰,不为帽子迷失自己,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才有可能更早实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德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940-147045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