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教授英年早逝之头衔猛于虎
最近,有几名具有国家级头衔的著名教授在四五十岁的英年早逝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大家在哀痛和哀叹的同时,也在默默思考如何在压力与日俱增的科研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搞科研,不仅要与国内同行竞争,还要和国际同行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以前做科研的人少,信息传播速度慢,好想法(idea)最重要。 现在搞科研的人太多,信息传播太快,好想法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因此,光有好想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做出好结果并在好期刊上发表出来。所以,大家都在加班加点搞科研,内卷化严重,几乎达到了“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的惨烈状况。
名教授有更好的收入,更高的待遇,不用为生活而奔波,按理说应该有更长的寿命。可是,名教授也承担了更多的项目,要完成更多的绩效,带更多的学生,出更多的成果,参加更多的会议,获得更大的荣誉….。不管有名无名,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这是绝对公平的。名教授的工作负荷也远远超过一般教授,身体压力和心理压力远超一般教授。这就是所谓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吧。 春秋时,孔子批评苛政,指出“苛政猛于虎”。今天,对有很多头衔可以争取的科研人来说,“头衔猛于虎”。
中国知识分子从古至今都有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都比较推崇三国时代著名智者、蜀国丞相诸葛亮。诸葛亮热爱工作,事无巨细,皆要亲自过问,每天吃饭都很少,经常一边吃饭一边听取汇报,吃不了几口。他的老对头司马懿,听说后,评价诸葛亮“食少事繁, 岂能久乎 ”。于是,司马懿坚持不出战,最后把诸葛亮活活耗死,还不到54岁。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科研发展的关键时间,有了大批科研精英,高水平成果层出不穷,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越在这个关键时间,越要能沉得住气,保持科研定力,坚持长远眼光,稳健稳步发展,要知道“欲速则不达”, 不能“竭泽而渔”,更不能“杀鸡取卵”。
与此同时,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要竭力为科研人员营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不能不断给科研人员加压加码。快马加鞭虽然好,但是不给马休息,快马就会疲惫不堪而变为慢马,甚至过劳死成为死马,这就得不偿失了。我建议要学习国际上通用的终身教授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让广大“诸葛亮”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搞科研。另外,要弱化头衔作用,头衔只在一定年限内有效,而不是终身制,及时给科研人员减压。如果能这样,我相信世界科学中心将会早日在我国实现。
作者简介:陈德旺,IEEE高级会员,IEEE Trans.on ITS 编委,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运筹学会智能计算分会副理事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能交通等。至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40余篇,IEEE Transaction论文14篇;获得各类科研奖励10多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德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940-127736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