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旺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导师和研究生 精选
2019-8-4 17:31
阅读:15029

        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一直是科学网的热点问题之一,经常能上头条。对导师而言,找到好的研究生,非常重要。有了好的研究生,才能实现导师很好的科研创意,才能顺利完成科研项目。对研究生来说,找到好的导师也很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一个导师一辈子可以带很多研究生,而研究生一辈子一般都只有1-2个导师。找到好的导师,从事感兴趣的科研项目,才能更好帮助研究生成长。

    在理想的情况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融洽,导师从事的科研项目也是研究生所感兴趣的,研究生的悟性很高,也很努力勤奋,在导师的指导下,科研进展日新月异,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很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非常少,估计比例不到20%。

   回到现实中,大部分情况都是,研究生对导师的科研项目不太感兴趣,研究生不是很勤奋,也不是很努力,导师很忙,压力很大,指导也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大部分研究生都是从事了10多年的应试教育,只会学习和考试,做科研的悟性不够,不知道如何做科研,也不理解导师传授的科研经验。大部分研究生等到毕业时才勉强学会做科研,这对导师和科研项目而言,已经为时过晚。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使得研究生找到最合适的导师,导师也找到最合适的研究生呢?在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恐怕要进行大的改革。我提出以下二条建议,供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大幅度减少研究生的课程,使得研究生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科研。研究生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英语课程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只要开一门英文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足矣。很多对研究项目不相关的课程也没有必要学,至少要减少一半。也就是要在第一个学期,让研究生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

  其次,允许研究生和导师有二次相互选择的机会。第二个学期为科研尝试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试验期(1-2个月),研究生会发现自己是否对导师的科研项目感兴趣和对导师的指导风格能适应。导师也要观察研究生对科研是否有兴趣有热情能投入,是否能做好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生务必在第二个学期找到合适的导师,导师务必在第二个学期找到满意的研究生。对于互相不满意的导师和研究生,要在第二个学期结束前做到“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学生将另投名师,导师将另择高徒。其实,这对大家的发展都好,对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更好。

   在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要迈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目前,我国研究生规模总体在校规模约200万,位居世界第一。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总之,只有让导师和研究生双方都满意,才能产生共鸣效应,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关专题:导师与学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德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940-119239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