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gyu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ngyu2011

博文

色诺芬为苏格拉底申辩

已有 6042 次阅读 2011-11-7 00:3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苏格拉底

(为了更好地学习古希腊哲学史,了解原著的逻辑线索,抱着好奇和求知的心态梳理了色诺芬著的《回忆苏格拉底》这本经典之作。(商务印书馆馆出版,2004)色诺芬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和作家,同时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梳理所用材料完全出自原著,思路和方法主要还是依据原著的主线索和专题进行,并附上笔者的感想。)

色诺芬在开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常常感到奇怪的是,那些控诉苏格拉底的检察官们究竟用了一些什么论证说服了雅典人,使他们认为,他应该由城邦判处死刑”。接着色诺芬指出“他们对他的起诉书是这样的:苏格拉底的违犯律法在于他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而且还引进了新的神;他的违法还在于他败坏了青年”。色诺芬针对控告书中主要的两条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一是认为苏格拉底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而且引进了新的神;二是认为苏格拉底败坏青年。

对于说苏格拉底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而且引进了新的神,色诺芬主要进行以下反驳。色诺芬先反驳控诉书的论据。色诺芬鲜明地指出“说他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他们提出了什么论据来呢?色诺芬指出他们的论据都是推想出来的,事实上苏格拉底“常在家中献祭,也常在城邦的公共祭坛上献祭,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他从事占卜,这也不是人们不知道的。”这从侧面就能说明苏格拉底如果不尊敬诸神,那为什么还会在家中或者公共祭坛上献祭神呢?献祭神正说明苏格拉底内心尊敬神,信仰神。色诺芬还以苏格拉底经常出现在公共场所做演讲,“凡是有人多的地方,多半他也会在那里”,但“从来没有人看见过苏格拉底做什么不敬虔的事,或者说什么亵渎神明的话”。这里色诺芬利用事实依据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色诺芬还以塞拉苏洛斯事例进行说明苏格拉底心里有神,相信神知道一切的事。

对于控告者对苏格拉底败坏青年的指控,色诺芬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反驳。

首先色诺芬指出苏格拉底是一个拥有高尚品格的人。具体地说苏格拉底“是一个能控制他的激情和嗜欲的人,一个最能经得起冷、热和各种艰苦劳动的人,一个非常惯于勤俭生活的人”。色诺芬认为一个有这样高尚品格的人怎么会使别人不虔诚、不法、奢侈、不能自制或过于柔弱,经不起辛劳呢?言外之意是色诺芬认为一个拥有高尚品格的人是不会教唆别人行使不法之事的。接着色诺芬采用先反驳后立论的手法,先反驳控告者立论的不可靠,再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色诺芬指出苏格拉底不是一个会败坏青年人德行的人,而事实上是一个“不断引导人们热爱德行”,不断教青年人成为谨慎和光荣可敬的人。

其次指出控告者指控言论是不合理之处。控告者说“但是,我敢指丢斯起誓,他的的确确使得那些和他交往的人们轻视现行的律法”。理由是“因为他说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这一言论激起了青年人对于现在政府的不满,并使他们趋向于采取暴力行为”。色诺芬和一般常人都清楚地明白,国家领导人不同一般产业的劳动者。一般劳动者采取拈阄的方法处理事情承担的风险不大,但上升到国家层次还依然用拈阄的方法处理,其危害是很大的。从这点来说苏格拉底的观点是相当合理的。对控告者所说的“趋向于采取暴力行为”,色诺芬尖锐地提出了质疑。他说“凡运用理智,并希望能够为了同胞们的利益而对他们进行指导的青年是绝不会凭借暴力行事,因为他们知道,仇恨和危险常伴随暴力,而利用说服的办法,就可以不冒风险取得同样的效果”。从侧面上说教人行善的苏格拉底只会教导青年人要有理智且要为同胞谋利益,这就不会致使青年人暴力行事。

控告者又说“克里提阿斯和阿尔克比阿底斯和苏格拉底交游后,使国家蒙受了大量的祸害”。原因是“克里提阿斯是组成寡头政治的成员中最贪婪和最强暴的人。阿尔克比阿底斯则是民主政治中最放纵、最傲慢、最强横的人。”言外之意控告者是认为这两个人之所以会是贪婪、强暴、放纵等都是由于和苏格拉底交游后造成的。色诺芬划分这两个有恶习的人与苏格拉底交游前和交游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和合理且有趣的反驳。从交游前的角度来看,色诺芬先说这两个人生来就是所有雅典人中最野心勃勃的人,总是想成为最有名望的人。这就是这两个人生来本性是如此的,与苏格拉底扯不上关系。并叙述说他们两个之所以与苏格拉底交游是因为他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能克制各种欲望的人,是一个节制的人。难道不可以是他们两个知道自己天生的恶习,而想向有高尚品德的苏格拉底学习以改善自身状况?色诺芬指出苏格拉底从来都是以自己光荣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做那些与他交游的人的榜样。换句话说他们两个慕名而来交游,难不成一个老师放下自己的高尚品质不要而教他们行恶?

从交游后的角度来看,色诺芬针对说这两个人之所以与苏格拉底交游后依然不会节制是因为他们“忘记了道德的训诫,忘掉了心灵追求德行的感受”。并指出这两个人与苏格拉底交游的时候,“借助苏格拉底的榜样,他们是可以能够控制住自己的不道德的倾向的”,离开以后忘记德性的修行才会变成贪婪和暴力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两个人长时间离开苏格拉底后变成这样是不能怪苏格拉底的。在这里色诺芬举了几个很形象和有力的例子进行说明。其中一个例子是“有哪一个父亲,会因为他的儿子在和一个人交往而变成有德之人以后,又因跟另一个人交往而变成不道德的人,反而责怪这两个人中的第一个人呢?”这就能很好地说明一个老师在面对一个原本有恶习的学生,在老师的教化下变得有德行了,离开老师很长时间后又恢复了本质,是不能指责这位老师的。

注:文章标题《色诺芬为苏格拉底申辩》为笔者所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6304-505340.html

上一篇:生活一二事
下一篇:从《回忆苏格拉底》探究苏格拉底心中理想的人
收藏 IP: 121.8.171.*|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