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四清
与杨学祥老师讨论“可疑地震带的强潮汐增温反应”问题
2012-3-11 21:10
阅读:4129
标签:强潮汐增温反应, 卫星遥感图像
    杨学祥老师在我的一篇博文后写了一条评论,意思是要看看他写的一篇博文[1]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可疑地震带的强潮汐增温反应》,我认真拜读了他的博文,觉得简单写个评论不够味,于是就写篇博文谈谈俺的粗浅认识吧。
    我一直强调的是,解决强震预测问题需从孕震机理上做文章,需要瞄准“岩石损伤累积诱至突变”这个“纲”,否则会无意识地陷入某种怪圈或牛角尖而不能自拔。
    每次大震后,诸多科研人员都会找到各种“异常”,对汶川地震而言,震后有人找到了增温异常、热红外异常、电磁异常、电离层异常等,无疑总结经验教训,对科研积累大有裨益。但似乎地震学界陷入了某种怪圈,震后总能找到异常,但震前总是找不到。
    其实,世界地震学家们找“震前异常”已经找了几十年了,但现在公认的是:没有一种异常与大震有必然的联系。 对大震预测而言,必须找到唯一的震前异常,若异常与大震之间不是一一对应,谁敢凭这些不靠谱的东东预测大震呢?
    对科研而言,需要找到的是强震孕育过程的共性规律,而不是个性规律。
    上面的观点算个开场白,下面是对马未宇先生工作的评论意见:

马未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数据中心(NCEP)数据,获取2008512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县Ms8.0级地震过程中的增温异常图像。结果表明,震前增温非常明显,最高增温达到9摄氏度以上。

该研究工作的统计时间范围有限,为200855-513。众所周知,一个大震的孕育时间从几十年到上千年不等,即使在汶川震前确有增温异常,那么在震前1年、10年、50年内,是否都出现过增温异常呢?估计把时间范围拉长,增温异常会频频出现。

对科研人员而言,往往在做数据统计时,忽略了时间范围因素,所以在震后的回溯性分析时,基本上能找到“异常”。如有人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上的一篇文章,发现汶川地震前有“电离层异常”,我看了一下他们的统计时间范围,也是震前10天左右的时间,在这样短时间范围的数据分析,没有说服力。

再者,即使由于深部岩石破裂产生热量,在地表下十几公里处的热量怎样能传递到地表呢?怎样证明增温异常不是天气变化引起的呢?即使有增温异常,为什么会出现在震前几天呢?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目录数据表明,汶川震前411-511日内,汶川地震区没有任何地震事件(岩石破裂)发生。

需强调的是,在一个地震区主震发生前,能量是处于积累阶段,而不是释放。只有主震本身和其后的余震是能量释放。对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强潮汐的作用只能对处于临界状态的强震起到触发作用(应力的微小变化),它不可能引起地壳破裂。

对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大震之间关联性的认识,还可参见刘良云先生的博文:

卫星红外异常的地震预测地震不可行,能量平衡法简易推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0210&do=blog&id=434640

 

关于我对潮汐作用的认识,请参见以下博文:

秦四清,昨天在我国发生的小震事件与红月亮有关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17962

秦四清, 墨西哥Ms6.6级地震与红月亮有神马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17262

秦四清,简论潮汐组合与地震的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16651

参考

[1] 杨学祥,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可疑地震带的强潮汐增温反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quickforward=1&id=546218

 

欢迎感兴趣的人士,对以上问题开展有益的讨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54666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