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当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在巴黎写下那份影响世界的遗嘱(见附录)时,这位瑞典化学家兼实业家的内心正经历着深刻的内心煎熬。他因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积累了巨额财富,却也背负着“死亡商人”的骂名;他深信科学能够推动文明进步,却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发明在战场上的毁灭性应用。这份矛盾最终催生了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实现了从“毁灭的发明”到“文明的馈赠”的惊人转变。
一、安全炸药的问世
1833年,诺贝尔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工程师家庭。在父亲伊曼纽尔的影响下,他自幼便对化学与爆炸物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他对硝化甘油安全性的研究始于1860年代初期。1864年9月3日,属于诺贝尔家族的斯德哥尔摩工厂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弟弟埃米尔及其他4名工人遇难,这一悲剧促使他加速安全炸药的研究。经过反复实验,1867年他发现硅藻土可稳定吸附硝化甘油,制成受震动不易爆炸的混合物,并命名为“达纳炸药”(Dynamite)。同年7月14日,他通过公开实验(如加热、坠落、引爆)验证其安全性,最终获得专利并实现工业化生产。
他满怀希望地预见安全炸药将在开山筑路、矿山开采、隧道挖掘等民用工程中释放巨大价值。然而,现实却走向另一面——欧洲各国军队迅速将其投入战场,使战争的杀伤力飙升。诺贝尔的商业帝国为他带来空前财富,却也让他陷入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
二、思想转折
1876年,诺贝尔在维也纳结识了贝尔塔·冯·苏特纳——这位后来成为190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和平活动家,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在给苏特纳的信中,他写道:“也许我的工厂能比你的和平大会更快地终结战争,因为当双方都能在瞬间毁灭彼此时,他们终将停止互相残杀。”然而,19世纪末的欧洲军备竞赛彻底击碎了他的技术和平主义幻想。他的安全炸药不仅未能阻止战争,反而让冲突变得更加致命。这一现实让他逐渐认识到:唯有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结合,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1888年,一场乌龙讣告事件成为诺贝尔人生的转折点。法国报纸误报他的死讯,并以刺目的标题《死亡商人已死!》加以嘲讽,称他“靠鲜血积累财富”。这篇报道深深刺痛了诺贝尔,迫使他开始思考如何重塑自己的历史遗产。
三、遗嘱的诞生
1895年11月27日,62岁的诺贝尔在巴黎签署了改变历史的遗嘱,决定将绝大部分遗产(约3100万瑞典克朗,相当于当时的约920万美元)用于设立基金,奖励“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者”。这份遗嘱设立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体现了他对科学进步与人类福祉的双重追求。
遗嘱公布后,诺贝尔的亲属强烈反对,甚至诉诸法律。经过五年的遗产争夺战,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五周年——首届诺贝尔奖终于在斯德哥尔摩颁发,开启了一个科学荣誉的新纪元。
四、永恒的光芒
诺贝尔奖的设立,成功地将一位“军火大亨”的遗产,转化成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正如诺贝尔基金会首任主席所言:“他用财富买回了自己的名声。”
如今,诺贝尔奖已成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激励着无数研究者为人类福祉而奋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诺贝尔或许终于找到了科学与道德的平衡点——用科学的奖励促进和平,用财富的馈赠弥补发明的缺憾。这位充满矛盾的发明家,最终以诺贝尔奖完成了对自我的终极救赎。
参考(略)
附录:遗嘱关键内容
所有剩余的可变现资产将按以下方式分配:由我的遗嘱执行人将资金转换为安全证券,设立基金,其利息将作为奖励,每年给予那些在上一年为全人类最大利益作出贡献的人。
利息平均分成五份,分配如下:
一份给予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者;
一份给予做出最重要化学发现或改进者;
一份给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者;
一份给予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最杰出作品者;
一份给予为增进各国间的友谊、取消或裁减常备军、建立和促进和平会议做出最多或最佳努力者。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研究所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遴选出的五人委员会颁发。我明确希望授予奖励时不考虑(获奖人的)国籍,将奖励颁给最有价值的人,无论他们是否是斯堪的纳维亚人。
详见链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50566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