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四清
从抗战救国到科技强国的精神传承 精选
2025-9-5 15:47
阅读:1893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八十周年纪念。回望这段峥嵘岁月,我们蓦然发现:抗战精神与科学探索竟有着如此深刻的精神共鸣。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宁死不屈”的坚韧意志,“血战到底”的无畏气概,“百折不挠”的执着信念,恰是突破科学险阻最宝贵的精神动力。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抗战精神正以全新的形式延续着其时代价值。

一、烽火中的科学坚守

抗战烽火中,我国科研人员用知识为武器,创造了令人动容的科学奇迹。钱伟长毅然舍弃擅长的文史领域,转攻物理学,只因“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的赤子之心;叶企孙在清华南迁途中,以生命守护精密仪器,保存科学火种;贝时璋在贵州湄潭的祠堂里搭建简陋实验室,开创中国实验生物学研究。重庆北碚的中央研究院里,科研人员在防空洞中坚持气象观测、药物研发、地质勘探等。这些战火中的坚守,诠释了科研人员特有的抗战方式——用知识捍卫文明,以理性对抗野蛮。

二、新时代的科技抗战

今天,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科技竞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仍在延续。华为公司冲破芯片封锁,实现自主研发昇腾AI处理器,构筑国产人工智能算力基石;重型燃气轮机研发团队历经二十年攻关,使我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徐颖研究员团队攻克北斗导航系统关键技术,实现中国卫星导航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些现代版的“科技抗战”,展现的正是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民族智慧。

三、科研长征中的精神传承

科研的道路从来布满荆棘,需要抗战般的意志与定力。杨宏研究员带领航天团队“把一天当三天用”,二十年攻关保障空间站如期建成;南仁东扎根贵州深山二十余载,终使“中国天眼”仰望星空;赵忠贤院士在高温超导领域四十年如一日深耕,终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些新时代的科研人员用行动证明: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他们的坚守,与当年西南联大师生在昆明简陋校舍中的学术坚持,有着同样动人的精神底色。

四、科技报国的精神原点

抗战精神对当代科研最深刻的启示在于:科技创新必须扎根祖国大地。正如钱三强所言:“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屠呦呦研究员发现青蒿素,拯救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王大珩院士推动建成“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装置,点亮中国光学工程的未来;张弥曼院士穷尽一生研究古鱼类化石,为中国古生物学赢得国际声誉。这些科学家将抗战精神转化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

五、迈向科技强国的精神引擎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抗战精神正赋能中国科技创新迈向更高境界。从深海探测到基因编辑,从大飞机制造到人工智能,从北斗导航到新能源突破,我国科学家正在各领域书写新的科技传奇。这让我们更加坚信:抗战精神不仅是烽火岁月的丰碑,更是照亮创新征程的火炬。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这种精神转化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动力,在前沿科技领域打一场新时代的“科研攻坚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与力量。

八十载光阴流逝,精神火炬愈发明亮。从西南联大的铁皮教室到探索宇宙的国之重器,从战火中抢救的化石标本到如今的深海探测装备,从手摇计算机的艰难演算到超算问鼎全球的辉煌桂冠,改变的是科研条件,不变的是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这种精神传承,必将淬炼我国科技的硬核实力,必将辉映攀登者的星空征途,必将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生生不息!

参考(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50061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