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报道【1】,2025-07-29 23:24:50 (UTC),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发生MW8.8地震(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为8.7级),其震中位置位于北纬52.530°、东经160.165°,震源深度为20.7公里。
该震是由浅层逆冲断层活动引起的,其破裂面约390公里长、140公里宽。在该震发生区域,太平洋板块以约77毫米/年的速率相对于北美板块向西西北方向移动。该地震的位置和运动特征与千岛-堪察加弧(海沟,图1)俯冲带板块边界的断层活动相符。
千岛-堪察加弧地震频发,过去一个世纪内,在2025年7月29日MW8.8地震周边250公里范围内已发生过31次不小于6.5级地震,其中包括2025年7月20日的MW7.4地震。2025年7月29日的巨震震中位于1952年堪察加MW8.9地震震中东南约45公里处,那场地震曾引发横跨太平洋的破坏性海啸。
图1 千岛-堪察加半岛一带地震构造图(来自网络)
根据我们提出的孕震构造块体与相应地震区划分方法【2】,对全球共划分了62个地震区。根据2025年7月29日堪察加MW8.8地震的震中位置,判断其发生在北海道地震区(图2)。
图2 北海道地震区地震构造图
我们创建了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指出较大地震由锁固段破裂产生,定义锁固段在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发生的地震为标志性地震,两点之间的地震为预震;发现标志性地震的演化遵循指数律,是可预测的。
北海道地震区位于鄂霍次克板块,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欧亚板块与北美板块边界约束,记录有浅源、中源及深源地震活动,其中M≥8.5地震列于表1。在该区,共发生三次巨型逆冲型标志性地震:1898年6月5日,日本海沟Muk8.7地震;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半岛东岸近海MW8.9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近海MW9.0地震。这些地震的演化很好地满足指数律(图3)。
表1 北海道地震区M≥8.5地震
编号 | 日期 | 纬度经度(°) | 深度(km) | 震级 | 震级标度 |
1 | 869-07-13 | 38.50,143.80 | 8.6 | MS | |
2 | 1898-06-05 | 38.00,143.00 | 60.0 | 8.7 | Muk |
3 | 1933-03-02 | 39.21,144.59 | 15.0 | 8.5 | MW |
4 | 1952-11-04 | 52.62,159.78 | 21.6 | 8.9 | MW |
5 | 1963-10-13 | 44.87,149.48 | 35.0 | 8.5 | MW |
6 | 2011-03-11 | 38.30,142.37 | 29.0 | 9.0 | MW |
7 | 2025-07-30 | 52.53,160.16 | 20.0 | 8.8 | MW |
图3 误差修正后北海道地震区当前地震周期144-02-15至2025-07-30之间
MW≥7.0地震的CBS与时间关系
根据我们提出的主震判识原则,确认2011年日本MW9.0地震仅是一次标志性地震而非主震,即该区当前地震周期存在第3锁固段,当其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应发生下一次MW9.0-9.5标志性地震。根据我们提出的震级约束条件【2】,在该标志性地震发生前,还将发生一系列不超过MW8.8的预震,这在文献【3】中早有明确说明。
我们确定的该区锁固段破裂门槛震级MV为MW7.0,由于2025年7月29日堪察加MW8.8地震的震级大于MV,故可确认该震是一次预期的预震,为构造加载下第3锁固段在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之间的一次破裂事件。
截止到2025年07月30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3.71´1010(J1/2),远离下一次标志性地震的临界值4.79´1010(J1/2)(图3),故谈其发生为时尚早。不过,未来仍应注意防范大预震的不时来袭。
2025年7月29日勘察加MW8.8地震引发了海啸。由于其距我国海岸线较远,且有足够的时间防范,故产生的危害较小。
参考
【1】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6000qw60/executive
【2】吴晓娲,秦四清,薛雷,张珂,陈竑然,翟梦阳.2021.孕震构造块体与相应地震区划分方法[J].地质论评,67(2):325-338.
【3】秦四清, 李培, 杨百存, 薛雷, 吴晓娲. 2016.环太平洋、大洋海岭与大陆裂谷地震带主要地震区主震事件判识[J]. 地球物理学进展, 31(2): 574-588.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49586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