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青岛理工大学某教授给我发来了上面这张照片,这是我和张倬元先生为数不多的合影之一,可惜我手头没有。这张照片弥补了我的遗憾,尤其在先生今年去世后更显得弥足珍贵,我将永远珍藏。我把这张照片发到朋友圈,获得了70多个点赞,这意味着诸君看出了“门道”。
我依稀记得,1992年4月份的某一天,我给先生打电话说:我已形成了开展非线性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初步思路,您看何时方便,我去您家里或办公室做个汇报。他高兴地答曰:这样,你去院内地质博物馆门口等我吧。没过一会儿,他就快步走来了,说咱们沿着人工湖畔走走,边走边聊。我把自以为是的想法一股脑说了出来,他听完后做了简短的点评;等走到一个小石桌旁,他手一指,说我们去那儿坐坐,便于你比划滑坡预测的地质和力学模型。坐下不久,正好工程地质研究所的某老师带着相机路过此处,顺手拍下了这张照片。从照片上看,师生之间好似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宛如朋友关系。
在风景优美的环境下,向和蔼可亲的先生以这种轻松的方式汇报工作,我敞开了心扉一吐为快,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长期以来,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环境下,各种现实原因造成了诸多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我估计不够友好的交流氛围是造成这种紧张的原因之一。师生的交流通常都在办公室、实验室或会议室(简称三室)进行;在这种严肃的环境下,或碍于面子,或囿于心理隔阂,对某些事儿难以取得深入且充分的交流效果。因此,不妨交流形式多样化,即除必须在三室之一交流外,可通过漫步于林荫道、徜徉于田野间、相聚于饭桌旁沟通。以这样机动灵活的轻松方式交谈,则易于打通师生深度沟通的“鸿沟”,取得事半功倍的交流效果。
无论大环境如何,营造自己团队的轻松愉快小环境至关重要。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师生互知而百战不殆,有利于师生同心而集思广益,有利于师生聚智而协力攻关。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
深切缅怀张倬元先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3002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