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四清
简谈“举国科技体制”的适用范围 精选
2021-4-4 14:48
阅读:4467

简言之,“举国科技体制”是指:以实现国家目标为导向,自上而下组织,动员和组织国家的优势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实现某些关键科技的重大突破。

那么,这种体制靠谱吗?看广告不如看疗效。在我国,诸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令国人引以为傲的项目都是在“举国科技体制”下完成的;在美国,诸如曼哈顿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顺利实施,也是“举国科技体制”取得成功的典范

剖析这些案例,易知其成功的条件是:(1)涉及的科学原理/科学理论都较为成熟;(2)几乎都在需要多部门多工种科技人员密切协作的技术研发范畴。由此而论,“举国科技体制”主要适用于亟待突破的技术研发,其中支撑技术的科学原理/科学理论已较为成熟。

然而,催生科学发现的基础研究,一般不需要“举国科技体制”下的“人海战术”。众所周知,基础研究的最大特征是不确定性,即研究方向和路径充满变数。特别是前沿的科学探索,不要说大同行,就连小同行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基础研究中的常态。如果每位科学家从不同的视野观察这个世界,进而理解这个世界,那么其中某位科学家可能会找到解决某个科学难题的 突破口;一旦找到了突破口,就像玩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体性的突破。所以说,在基础研究领域,宜鼓励科学家个人或其小团队的“单打独斗”,不宜用 “人海战术”盲目攻关。

纵观科学史,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们,主要是靠个人单打独斗时“灵光闪现”做出的伟大科学贡献,是靠智慧而非大量经费的成功典范。这说明,要在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通常依赖于极少数智者的“神来之笔”,而绝非众多庸者的“摘埴索涂”。

综上,对国家亟需攻克的某些卡脖子技术,若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科学理论已较为成熟、技术储备已到火候,采用“举国科技体制”大概率会成功。然而,对涉及科学发现的基础研究,若采用这种体制则违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往往事倍功半难以成功。

参考(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28024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