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青年朋友与我联系,说看了我写的有关基金申请的博文【1-4】,很有启发,希望我多介绍一些具体的实战经验。为不辜负TA们的期待,我盘点了一下自己的“存货”,确实还有些“余粮”,把之奉献出来,希望对青年人有所帮助。
1992.1~1994.4,我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做博士后期间,那时非线性科学(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理论、分形几何学、混沌理论等),在地学中的应用方兴未艾,是当时的研究热点,我也未能免俗加入了这个“洪流”,因为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方向,能为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在用 Thom提出的突变理论研究滑坡预测问题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听俺慢慢道来。例如对简单的平面滑动斜坡图(1),设滑面为一非均匀软弱夹层,上部岩体为刚体,由于在软弱夹层不同部位的应力水平、材料组成及结构不同,夹层本身可能包含有多种具有不同力学属性的介质,如弹脆性、应变硬化与应变软化属性等。为简化分析,可视夹层介质由两种介质组成,即介质1具有应变硬化属性,介质2具有应变软化特性。
考虑两种介质的协同作用,斜坡失稳的充要条件可用尖点突变模型描述,在此基础上可构建考虑蠕变特性的斜坡演化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用该模型研究滑坡案例时,发现分岔集方程|D|值在等速蠕变阶段呈现比较稳定的变化,变幅很小;在加速蠕变阶段开始后,|D|值陡增出现一峰值点,而后迅速降低,在临近失稳时,接近于零(图2)。如果此种特殊现象具有一定普适性,显然可用于判断滑坡的发生。
图 1 斜坡平面滑动失稳的力学模型
图2 鸡鸣寺滑坡C4测点位移和|D|值随时间的变化
基于上述想法,且考虑到对位移观测数据受到的各种扰动影响,可采用随机-模糊等数学方法进行处理,能提高预测精度。于是乎,有了根据“理论分析+模型试验+|D| 值+数据处理+案例研究”申请基金的冲动。
把想法和张倬元老师等汇报了一下,他们非常支持,对本子初稿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改进意见,使本子的故事性+逻辑性得以大幅提升。
通常,在站博士后应先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但那时的批准经费一般为5万元左右,觉得经费不够(模型试验需要不少银子)。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缘故吧,在纠结了几天后毅然决然直接申报“自由申请项目”(如果我没记错,1994年面上基金包括自由申请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与目前的分类不同。)。
没想到,申请的《非线性动态追踪滑坡灾害预报理论的研究》基金项目(1995.01~1997.12),顺利获批,经费约11万元,这无疑增强了我的科研自信心,聚焦了科研方向,且对后续的科研工作有重要推动作用。
根据我多年申请基金的经验与当评审专家的体会,要想拿到基金项目,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写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即有没有New idea 的问题。因此,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创新,是基金申请的灵魂,也是科学研究的灵魂【4】。
对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解决的科技问题,你有了新点子、且有了初步的研究基础,这样的项目申请容易说服专家,易受资助。
创新有大有小,但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创新,不是牙缝里挤出来的创新。靠玩弄概念、靠老生常谈的东东外套一个漂亮的包袱皮儿,那不是创新,也蒙蔽不了睿智专家的慧眼。创新是实在的东东,只要把某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对青年和面上基金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参考
【1】面上基金申请:切忌贪大求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1101899
【2】基金助我静心科研(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89290.html
【3】基金助我静心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14209.html
【4】创新——基金申请的灵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68136.html
相关专题:2018国基申请冲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10284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