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四清
学界必须遵守“早发表,晚评价”的基本原则 精选
2017-8-5 12:20
阅读:10116
标签:科研评价, 基本原则

针对“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后学界出现的学风败坏现象,如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等,1978年华罗庚【1】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大家晓得,在科研上撕开一个突破口很难,因为前人历经多年的探索,容易发现的已有人捷足先登了,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啦。

做理论研究的,若有了突破性进展,即创建了新假说,从完善、验证形成理论乃至用于实战,往往需要长期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做科学实验的,提出了新的试验方法或观察到新现象,除需满足可重复检验这一基本要求外,还需要寻找影响结果稳定性的因素,不断改进实验方法,确认其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后,才能获得学界认可,而这通常也需要长期过程。

以上说明,想在短期内把某一领域的科学城——“罗马”建成,几无可能。这方面的例子好多,俺就不举例说明啦。

反观我国的学术界和新闻媒体,往往不懂得科研工作的客观规律,也不明白“拔苗助长”的后果,在诸多事件上莽撞行事,最终以“逗你玩”的闹剧收场。例如,有人在CN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点新东东的论文,本应淡然视至以静观后效,但因某些人(部门)和新闻媒体根本不懂科学,把杂志影响因子与成果水平画等号,将其吹捧为“诺奖级成果”、“里程碑式突破”,不但奖金大大的有,而且各种帽子也频频“空降”,这对某些学者简直就是“捧杀”啊。事实上,对某项研究,若连正确与否都不知道,意义大不大都不晓得,扯这些无疑属于“老头劈叉”嘛。

科研中急于求成的心态要不得,科研评价也来不得半点虚假且必须遵守其客观规律。科研中有了新认识或新发现,自己要反复检验,不要为了“上镜”抢先发表漏洞百出的论文。确实有突破性研究论文发表了,本人一定要耐住性子,某些部门和新闻媒体也不要为吸引眼球“放卫星”炒作,须知“实践(时间)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而这通常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实啊,也甭担心,因为“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是沙子会无声无息沉入海底”,科研嘛,本来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假的真不了,真的也无法否定。

参考

11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a991c64d9b4b22b9fa9a230983a534b1.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06966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