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癌症慢性病,起病有“心因”

已有 2855 次阅读 2013-6-27 09:52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癌症, 慢性病, 心身疾病, 端粒, 内伤杂病

最新的癌症调查显示,女性的癌症发病率正明显且快速升高,而且大有年轻化的趋势。之所以如此,除了女性与男性共同的环境之外,女人细腻的心思、敏感的情绪等心理特点,应该是促使她们更多罹患癌症的重要诱因之一。

我在三四年前写了一本书,叫《癌症只是慢性病》,选购者要么自己是癌症患者,要么家里亲朋好友有癌症患者,他们说,之所以想买这本书,是因为这个书名使癌症显得不那么可怕,敢于谈及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实质。那本书也提示了人们(特别是女性)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慢性病和心病关系密切。

换句话说,虽然作为慢性病的癌症并不那么可怕了,但作为慢性病,它的发生概率也大——特别是和心理、情绪、个性有关时。而且,发不发病,病后发展如何,往往一定程度受控于自我精神心理。

何谓慢性病?它在中医学中属于“内伤杂病”范畴,指的是一些起病相对较为缓慢,病程较长,病理过程影响因素众多,且错综复杂,往往表现为非线性纠葛关系,症状常常缺乏典型性,每每明显影响当事者生存质量,大都迁延难愈的一大类疾病。

中医学之所以称其为“内伤杂病”,有两个重要因素:

其一,其发病的动力源自于“内伤”,其本意是指“非天降之,人自为之”,主要不是外界致病因素所致,往往源自内在自我长期生活方式不良、饮食或劳逸不当、心理压力过大等,大半属于今天所说的“生活方式病”“心身疾病”。我在本章第二节中分析女性癌症发病历史上的U型变化之原因时,就明确指出必须把心理情绪等诸多综合因素考虑在内。

其二,病理过程每每从“内”而“外”,先有内在脏器或器官受损,慢慢才感觉到某些不适,此时一查,常常是问题已经很严重。与此同时,病情轻重或进展,常受制于自我的心理情绪状态及周遭环境等因素。

我在20世纪末主持全国专家主编《心身医学》专著时,就把癌症归因为“心身相关性疾病”。所谓心身相关性疾病,是指这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情绪因素及压力等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心身医学界的定论。我在2005年主编的《现代中医肿瘤学》中,更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方面概况:例如,国内上世纪50年代末进行的18省市跨地域调查中就发现食道癌(当时国内食道癌发病率奇高)患者有一定的性格特点,且发病前2年到半年常常(55%~70%)有巨大的情绪刺激(心理应激)。国际上,关于癌症与心理关系的研究论文更是不下千篇。米勒(1981年)曾对两百余篇相关论文做了归纳,指出:癌症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关,例如,无法解决的悲哀与乳腺癌关系密切,至少情绪应激可增强患者的癌症易患倾向,并可改变病程;癌症的治疗效果因患者的情绪与个性而异;确信已患癌症的患者,尽管进行早期治疗,往往迅速恶化致死,而对癌症持怀疑态度者却常常疗效较好;复发也与心理因素有关,很多人在复发前6~18个月内有过严重的情绪应激;癌症患者发生强烈的偏执症状时,肿块的生长就缓慢;有许多自发痊愈的癌症患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因此,国际上出现了“心理肿瘤学”这一新兴的学科分支,且形成了相应的国际性研究组织,如欧洲便成立了癌症心理研究中心。

总之,癌症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与压力、情绪、个性心理等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城市女性癌症患者为什么会在近期明显增多?女性患者中又为什么偏偏是“好女人”占多数?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往往是一般人受成见束缚而难以看得到的真相——这些女性所承担的压力常常更大些,所经历的心理波动也每每更为剧烈!

中国古人很有智慧,他们早就提出心身合一论。所谓心身合一,就是说心身之间密切地相互影响着,你影响我,我左右你。中医学中就有著名的“五脏生五志(五种情绪)”“五志伤五脏”之说,并强调内伤慢性病的诸多病因中,“七情内伤”是常见的、主要的致病原因之一。而且,有“上工守神”之重要理论,突出了防范治疗各种慢性病必须治心为先。重视情绪心理调整的原则。

我在2006~2010年间,承担主持了国家科技部的重点支撑项目亚健康的研究工作。研究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心身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了非常有趣且重要的相互关联性。

我把这种关联性称为“心身共轭”现象。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把人常见的不适进行分类,其中,涉及身体不适的有9类:①疲劳。②消化不良。③睡眠障碍。④机能失调。⑤免疫力失调。⑥过敏。⑦过早衰老。⑧疼痛。⑨便秘。心理偏差则归纳为2种:①抑郁。②焦虑。社会因素则从4个方面分析:①社会支持。②社会压力。③社会适应。④自信满足感。由于中国人忌讳性生活问题,所以没有考虑进去。

同时,完成了全国1.4万多例的人群健康状态调查,并对调查获得的海量第一手资料借助“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处理。处理后结果清晰地提示:心理与躯体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共轭现象”——心理因素强烈地影响躯体健康(路径系数为0.79,非常之高。路径系数1为直接对应关系),而躯体对心理的影响为0.14,较弱。此外,社会因素对躯体的影响,常是非直接的,需通过心理因素“中介”,而后才间接作用于躯体。社会因素对躯体的间接作用效应为两个路径系数的乘积(0.68×0.79≈0.54),应该说这一影响也是比较强烈和明显的。

这个研究是国际上第一次用客观数据揭示心身之间互动关系的具体情况,这一结论最清楚不过地揭开了“社会→心理→躯体”的客观现象及其强弱程度。至少,它充分肯定了一点——社会因素影响着个体的精神心理,后者又进一步左右着个体的躯体健康。

我想,这也许就是国外医学界强调要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替代过去西方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初衷所在吧。

其实,2010年的国外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更有意思的研究结果。他们调查了四千多例同一民族的妇女,年轻时都有过挫折,情绪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结果发现:她们的细胞“端粒”比常人要短。众所周知,细胞“端粒”决定着细胞的代谢次数,而细胞的代谢次数减少细胞的寿命,后者又影响着人的寿命。细胞“端粒”和人的寿夭休戚相关,“端粒”如果短的话,这些人即使不生病,也容易夭折,寿命一定比常人要短一些。

讲到这儿,我要讲一个简单的研究现象。上海崇明岛又被叫作“长寿岛”,岛上有一百多位老人过百岁。人们做过调查,百岁老人里女性占多数,其中,百岁老人中的60%是属于那种“过一天算一天”的B型性格,她们从不为杂事计较,用“将就”状态处世。有不到30%的人是A型性格,这种性格的人比较性急、好斗,但往往是直肠子,说急就急,但是急过了就算了,不纠结,不会为一点小事闷闷不乐。总之,在这些长寿老人中,几乎没有一例是敏感多疑、特纠结的,也没有一例是长期处于不痛快、郁闷状态中的,更没有样样操劳、一心掌控万事的。

可见,对于女性来说,要想健康,要想不生癌,先要摆脱“好女人”的性格压力,减少生活中的情绪“慢性应激”。这些,相对于我们身处其中的环境、食品、饮水安全等自己不能把控的因素,是最应该,也是最可以从自己做起,加以防控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00-703120.html

上一篇:善于及时宣泄情感
下一篇:心身共轭:生癌由心起
收藏 IP: 180.173.28.*| 热度|

2 赵建民 孙学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1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