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规律有否特殊性?

已有 4748 次阅读 2008-6-19 10:44 |个人分类:医学与人文

 
占主流的观点认为:生命过程就是一个生物学过程,而生物学过程最终都可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因此,生物学只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已。借助物理、化学等“还原”研究方法,人们足以揭示生命、健康、疾病的所有奥秘,只要抓住“本质”(即某个不能被进一步“还原”的单体),一切将如物理世界一样,大白于世界。从魏尔啸的“细胞说”到二十世纪初的核酸、蛋白质,到二十世纪中叶的“DNA”双螺旋结构,到今天的“基因”结构组学,都是这种信念的体现,故“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克里克曾高度概括说:“最终人们希望生物学的整体可根据比它低的水平,进而正好从原子水平得到解释”。只要找到“本质”,一切便迎刃而解。持这一观点者目前占着绝对主流,在生命科学哲学上他们被称作“分支论”者,他们大都是生物医学的乐观派,正在等待最后成功的到来。
笔者充分肯定还原研究对生物医学巨大科学意义,认为舍此无从谈及医学科学。然而,笔者并不健忘,50年前,人们曾为DNA的发现而欢欣鼓舞,并在最短时间内给两位科学界的“毛孩子”(当时只有2030岁)授于最高的诺贝尔奖;七十、八十年代,人们为分子生物学的“明天”也兴高采烈,并预言生命与疾病的所有奥秘将在20世纪之末最终被破译;世纪之交,人们对于基因研究,期盼也如出一辙,认为将彻底解决许多医学难题。事实一再提醒人们:上述期盼只是人类自我狂妄的不断翻版而已,生物学领域的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套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出现代科学家普列高津的一段话:“物理学正处于结束‘现实世界简单性’信念的阶段,人们应当在各个单元的相互作用中了解整体,要了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宏观的尺度上组成整体的小单元怎样表现出一致的运动”。而这些观念与“中国的学术思想更为接近。”未来学家托夫勒关于生物医学“拆零”(即还原)的批判,更是刺耳。
     相对而言,批判的声音似乎要比此弱得多,并表现出多维之异见。在此,笔者只想枚举其中生命科学哲学“自主论”的一些见解。20世纪中后期,除分子生物学外,群体遗传学、综合进化论、生态学、行为学、分类学等生物学分支也得到了空前发展。部分学者受启于这些学科的进展,则持与上述相反的立场。他们强调:生命不同于一般的物理运动,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生物学真正重要的目标以及获得这些目标的适当方法,与其他科学的目标和方法是如此不同,以致于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必须与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保持持续的隔离”(罗森伯格)。目前物理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生命科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借用,但她必须形成自己的方法。生命科学,包括医学,应该成为一门自主的科学,故他们被称作“自主论”者。
关于自主论者的观点,我们将在本书第三章第一节中详作讨论,可参阅之。
      我们并不想评判上述两种观点的对错或高下,因为思考者都存在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负荷”。只是强调:作为主流的现代医学的“本质”说和“还原”之道,有着她无可辩驳的合理性和优势,正因为凭籍 “简单性信念”和还原方法,现代医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理性和宽容也让我们看到 “自主论”有她的合理性。至少,生命现象绝非简单的一般物理现象。我们何必只知其一端而排斥其余呢?至少,谁也没法否定生物学(包括医学与疾病问题上)也普遍存在着“蝴蝶效应”,这些,绝非原子论的简单性信念所能解释,更不用说争议甚多却客观存在的“循经感传”现象。而科学必须回答客观事实和现象。其实,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等的诞生并颇受欢迎已很能说明问题。因此,我们只是认为:确定主体方向的同时,不妨兼容一些其他合理观念和方法,作出某些必要的调整,这也许是现代医学更健康发展的唯一选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00-29636.html

上一篇:医学应该怎么样?!
下一篇:因人制宜:平衡膳食,饮食多样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