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媖心传略
刘媖心先生,1919年4月16日生于山东省牟平县。6岁时家乡学校招收女生班,她伯父抱着她入学试读。1929年其父刘慎谔由法国回国,在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所长。将其与堂兄等数人携去北平读书。她考进贝满女中附小——培元小学,毕业后进入贝满初中。在这所教会学校4年的住读生活中受到严格的教育,认真读书,正派做人,同时也受到“读书救国”思潮的影响。初中毕业后又考入北平的名牌中学——师大南附中的女生班。学生中流传着“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按学习成绩她可以被保送师大,但她的理想是清华的生物系。七七事变前夕,各国立大学纷纷南迁,她不得已考上了燕京大学和中法大学。燕京学费高昂,只好进入中法大学生物系。那时中法大学学制2年,成绩在前1~2名的可保送去法国留学。但因日军横行北平市,她不忍目睹国破家亡的悲慘局面,同时他父亲在北平沦陷前夕因事出差去陕西,家里经济断绝,她于1938年初暂回山东老家居住。回去时家乡尚未沦陷,不久胶东也被日军占领,而且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1940年随亲友乔装打扮,躲过日军盘查,数月后辗转入陕,入西北农学院园艺系就读。1944年毕业,曾先启在陕西三原女中、眉县县中、西农附中教生物学、英语、数学等课程。1947年爱人黄兆华考取自费留美,为等候办理出国手续,全家迁到了上海。那时国统区经济崩溃,通货膨胀,员工失业,结了婚的女青年更是难于求职。租房没有金条就难于办到。为此,她为了求职、租房、排队购买生活用品而疲于奔命。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她与全国人民一道满怀喜悦的心情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企盼发挥专业特长报效祖国。上海军管会首先抓粮食储运工作,招考农学院毕业人员检验粮食,她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华东区粮食局。经过培训,组织上照顾她留在上海市粮食局工作。她深感新旧社会两重天。女同志不再受歧视。当“东北建设赴沪招聘团”来上海招聘专业人员时,为了“归队”,她们情愿离开繁华的上海,同爱人一道搬到寒冷的东北,来到沈阳农学院。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避免损失沈阳各高校北迁。沈农迁往哈尔滨同哈农合并成立东北农学院。那时刘慎谔老先生在东农的东北植物调查所任所长,所内有职工30余人,她被调入该所参加《东北木本植物志》的編写。刘老先生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有广博的知识和吃大苦的精神。在培养年青人的工作中素以严厉著称。他在教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年青一代严谨的治学态度。所中有几位老先生和两位饿籍及一位日籍专家,他们都有深厚的植物学基础,而且饿、拉丁、英、日文各有所长。这批年青人与他们搭配工作,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在生长季节老先生分头带领各分队到大兴安岭、长白山、东北东部和南部考察和采集,白天到野外工作,夜晚在灯下登记、翻压标本到深夜。随时随地背诵植物学名,考学名,认植物,记特征。每次考察每个年青人要认200~300种植物。在冬季则分科、分属组织编写植物志、看标本、查文献、学外语。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走上科研道路的。
1954年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成立。她随东北植物调查所全部人员调进了林土所。刘慎谔任该所副所长,负责植物和林业两个研究室。他高赡远瞩着眼于东部森林的釆伐更新及西部流沙的治理研究。现在看来,两个问题都是当务之急。林土所在辽宁樟武县章古台开展流沙治理研究。由王战、李鸣冈两位先生先后担任课题负责人,刘媖心任秘书。刘副所长用植被演替的观点指导流沙治理。他总结出,章古台地区的固沙应为乔木、灌木、草本相结合,以灌木为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1957年李鸣冈和刘刘媖心主编出版了《辽宁章古台固沙造林研究报告》,为我国早期草原带植物固沙第一部专著。从此,她与沙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5年林土所通过铁道部、林业部、中国科学院接受国家建委重大任务——包兰铁路沿线流沙治理工程设计方策。所中领导不负重托知难而上,决定由防护林组李鸣冈先生任课题负责人、现场试验站站长,刘任课题第二负责人、站秘书。参加人员以防护林组为主,所缺专业人员从各室中挑选。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第四大沙漠,计划中的包兰铁路将进出该沙漠6次,其中宁夏沙坡头段流动沙丘密集、高大,长16km。沙丘虽滨临黄河,但它高出水面90~300m,在年降水不及200mm地区的高大流动沙丘上修筑铁路,使其不被沙埋,这在我国还是首次,在世界上也是创举。國家任务重,时间紧迫,限2年提出防沙设计方案。他们从东北的大城市沈阳初到这里,为了工作接近现场,他们住进了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沙坡头村。这里既没有宿舍,也没有办公室、实验室,分散住在十几户农民家中,利用几间空屋作为办公室,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困难。刘那时正当中年,作为课题第二负贵人,她吃苦在前,事事带头。从20km外的中卫县城买回的粮、菜,不能运到村里,她领着小伙子们到几百米以外的沙坡上将粮菜背回来。在科研中,除了协助李鸣冈先生进行精心组织、周密计划外,她还负责流沙上人工植被的研究。为了争取时间,她到达现场的第一天,就抢先进行栽植试验,并亲自领导调查研究栽植植物的成活、生长及其生物生态特性等。为了解决这里的治沙问题,她深入沙区考察。除了调查黄河两岸附近的沙地外,她还于1956年参加了甘肃河西沙区的考察,1957年带队考察了腾格里沙漠,撰写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固沙造林报告》和《腾格里沙漠调查报告》。她以地植物学理论为指导,深入揭示了这里的人工植被固沙规律,终于在固沙植物种选择、配置、栽培技术、人工植被演替、沙生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总结出一套植物冶沙规律和经验。在起始2年艰苦的研究工作中,他们掌握这里的沙丘移动规律,终于赶在包兰铁路通车前,提前完成了《包兰铁路流沙区防沙施工初步设计方案》,经过生产部门大规模的施工,完成了这段铁路两侧的防沙工程,数十年来保证了顺利通车无沙害。实践证明其防护效益强、成本低、施工简单、推广易。她作为第二作者还出版了《腾格里沙漠地区铁路沿线固沙造林研究》专著。
该成果迅速推广到兰新、兰青、甘武等铁路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包兰铁路沙坡头段固沙原理与措施》出版后,各农林院校引为治沙课程主要教材。该试验站所采用研究内容及方法在各治沙站迅速推广起了示范作用。他们在这里坚持了9年,到1964年才盖起了第一批实验室和住房,并开始供电。刘在研究工作中揭示了人工植被和治沙的相关规律性:①主要的固沙植物油蒿及油蒿群落生长和演替规律;②沙面结皮层形成及其与人工植被相互作用关系;③不同地带固沙,人工植被的最大密度和覆盖度关系;④旱作植物固沙原理;⑤沙区引种固沙植物种成败原因;⑥不同地区固沙楂物栽植间距及配置原则;⑦按照沙生植物种根系类型,选择栽植部位的方法等。刘媖心同志在沙坡头历经数十个寒暑,她初进腾格里沙漠时风华正茂,调离时巳白发苍苍,步入花甲,她的足迹踏遍了沙坡头的每个沙丘,她的心灵与腾格里沙漠这片沙海已交融在一起。
为了揭示治沙规律,了解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学习不同地带群众治沙经验,采集各沙区的植物标本,她深入我国各沙区内部,东起科尔沁沙地,北到呼伦贝尔沙地、经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西达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抵柴达木盆地沙漠。为采集中国唯一生长区的短命植物,她3进准噶尔盆地,她从不同路线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发现了新疆霸王和阿克苏牛皮消植物新种。为了调查大面积油蒿植被,她两次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奔波。为了了解高海拔荒漠植被,她深入柴达木盆地,到达又干旱、又寒冷、又荒茺缺少植被的西部地区。在横穿腾格里沙漠的考察中,她在骆驼身上颠簸了2个多月,夏日炎炎似火,口干舌燥,沙漠里的水往往又咸又苦,而且饥一顿、饱一顿,但她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忘记了身体的艰苦和疲劳,出色地完成了考察任务。在新疆、在甘肃河西,为了补充和采集标本,她曾往返奔波多次,在那旅途食宿都很不便的岁月,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她倍尝艰辛。
她曾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在讲习班上讲课,并被邀请去前苏联、阿尔及利亚、印度、原西德讲学或指导流沙治理。沙坡头试验站的铁路防沙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她位居第二,铁道部、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共同获得因家科委科技进步特等奖,她位居第五。在国家科委评定特等奖的大会上她被委以首席答辨人,这是组织上对她学识和贡献的认定。
作为植物治沙工程的基础研究,她主持了我国北方沙区植物调查和标本采集,并搜集有关国外沙区植物标本,创建中国沙漠地区植物标本室。自1956年起,积累植物标本4万余份。主编《中国沙漠植物志》3卷200万字,并承担《中国植物志》中蒺藜科和豆科锦鸡儿属的编著,为治沙工程的植物种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受到因内外的肯定。也曾被《中国植物志》、《内蒙古植物志》、《新疆植物志》等志书大量引用。国际权威杂志TAXON书评栏曾报道《中国沙漠植物志》第一卷的出版,并认为“该著作的出版对了解中国植物区系很重要,也很需要。”日本京都府立大学部德冈正三巳将该志书的木本部分译成日文,即将在日本出版。《中国沙漠植物志》经吴征镒、李博、任继周等院士,马毓泉、朱格麟、彭泽祥、王庆瑞等教授评议认为“堪称是一部全面总结我国沙区种子植物区系和种质资源的优异科学专著,实开国内外先例,填补了我国沙漠地区植物志的空白,是我国荒漠改造利用、治理和开发、保护植物资源的一部最完备的资料,对我国沙区经济开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居世界先进水平。”国内外专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刘媖心同志在植物治沙、流沙冶理、沙漠植物分类、沙漠植物区系的起源、形成等方面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册),受到同行的重视和广泛引用。她在工作中一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尤其注意培养年轻人。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无论是本所的同志,还是外单位来看标本的客人,无论是她自己的研究生,还是别人的研究生,她都一视同仁,耐心地辅导和讲解,帮助查阅资料,深得人们赞许。她重视收集第一手资料,长年坚持野外工作,深入我国各大沙区,不畏艰险总结经验。由于她在我国治沙工作中贡献突出,曾获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及沙漠所优秀党员及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获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参加《中国植物志》编写获求实奖。德国李比希大学颁给她第三世界成就奖,她是该奖项的第一位女获得者。她的工作既有基础研究,又有实际应用价值,堪称是一位我国优秀的、卓有贡献的科学工作者。
王康富于北京
2000年元月
摘录自:刘媖心,黄兆华著. 植物治沙和草原治理[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0.07. 第238-241页.
----------------------------
老一辈科学家早年生活之颠沛、治学之艰难与顽强,不得不敬佩啊!老先生若还健在,今年也整100岁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彩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870-120652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