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技术:让可穿戴和植入式医疗设备更智能
By 齐云龙
近日,美国普渡大学Ziheng Wang、在Lab on a chip 上发表了综述文章,总结了微流控技术在可穿戴和植入式生物医学设备中的应用。
这篇文章和我上面介绍的一篇(【改变未来的科技】可穿戴和植入式微流控技术用于未来数字疗法 )有很强的相关性,一起索引在此。
DOI https://doi.org/10.1039/D5LC00499C
图 1 可穿戴和植入式微流控系统用于持续健康监测的概述。
图 2 可穿戴和植入式微流控器件的材料-方法-应用决策框架。
微流控技术通过在微尺度上实现生物流体的精确、实时分析和控制,正在改变可穿戴和植入式生物医学设备。通过将软性、生物相容性材料与先进的传感和制造技术相结合,这些系统为持续健康监测、靶向药物递送和响应性治疗提供了有前景的解决方案。
本综述概述了设备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所必需的关键设计考虑因素、材料策略和流体处理机制。文章系统地考察了关键制造方法——包括软光刻、3D 打印、激光微加工和基于纺织的方法——突出了它们在可穿戴和植入式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探讨了代表性应用案例,如汗液分析、间质液采样、眼部诊断、伤口监测和体内治疗系统,同时分析了长期稳定性、电源管理和临床转化方面的当前挑战。 最后,讨论了涉及生物可吸收材料、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无线集成等未来方向,这些可能推动下一代个性化微流控医疗系统的出现。
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微流控技术正悄然改变着可穿戴和植入式生物医学设备的面貌。这种技术通过在微观尺度上精确操控微小体积的液体,为实时健康监测、精准药物递送和智能治疗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一、微流控技术的魅力
微流控设备就像是一个微型的实验室,能够在微小的芯片上完成复杂的生物化学分析。它利用微米级别的通道和腔室,精确地控制液体的流动和反应,不仅减少了试剂和样本的用量,还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和灵敏度。这种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从可穿戴设备到植入式系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二、可穿戴微流控设备:健康监测的“贴身保镖”
可穿戴微流控设备通常设计为与皮肤接触,用于非侵入性或微创的生理监测和治疗。它们可以与汗液、唾液、泪液等生物液体相互作用,实时监测身体的各种生理指标。例如,通过分析汗液中的成分,可以监测脱水、电解质失衡和血糖水平;而唾液检测则可用于监测压力激素和口腔健康指标。此外,智能口罩可以分析呼出的飞沫,检测空气中的病原体;智能隐形眼镜可以监测眼内压和血糖水平,对于青光眼和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监测工具。
三、植入式微流控设备:身体内的“智能助手”
植入式微流控设备则是在体内发挥作用,它们可以实时监测和治疗内部疾病。这些设备能够持续采样内部液体,如血液、脑脊液或组织间液,从而实现对慢性疾病的闭环控制。例如,植入式胰岛素输送系统可以根据血糖水平自动调节胰岛素剂量,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负担。此外,微流控神经探针可以局部输送神经活性化合物,并同时监测神经递质的波动,为帕金森病等神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
四、技术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微流控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长期的传感器稳定性、生物污染抵抗能力、机械耐久性以及持续的电力供应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植入式设备则需要应对免疫反应、纤维化和生物液体渗入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传感器的准确性和治疗功能。此外,设备的小型化、多模态系统的集成、安全的无线通信和云分析的整合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未来,微流控技术可能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首先,生物可吸收材料的应用将避免二次手术,使植入式设备更加安全和方便。
其次,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最后,无线集成技术将使设备更加智能化和自主化,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支持。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医疗设备的创新,也为未来的个性化医疗和预防医学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微流控技术将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图 5 可穿戴微流控器件在生物流体传感和治疗功能方面的代表性应用。(A)基于适配体的电化学汗液传感器用于雌二醇检测。(B)微针赋能的 ISF 生物传感器用于多重代谢物监测。(C)智能生物电子奶嘴用于新生儿唾液离子监测。(D)压力驱动微流控隐形眼镜用于眼部药物递送。(E)伤口渗出微流控贴片带有仿生流体收集器。(F)内垫诊断平台用于多重月经生物标志物检测。(1 和 2)软硅外壳用于嵌入基于纸张的传感器。(3)将器件放置在卫生垫上。(4)在第一流体转移层上进行血液收集。 (5 和 6) 基于毛细管的控制体积摄取及 LFA 测试的完成。
参考文献:
Wang, Shah, Lee, Lee (2025) Microfluidic technologies for wearable and implantable biomedical devices. Lab Chip (IF: 5.4)https://doi.org/10.1039/D5LC00499C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齐云龙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8569-149961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