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业
我国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兼议王振义院士 精选
2011-4-30 02:31
阅读:29609
标签:paper, from, cited, most, 王振义

                            

我在我的另外一篇博文(参见:以管窥豹:两组数据看清华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曾经提到清华大学建校100年来,所发表的所有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一篇其记录为1021(截止2011年5月8日)。在讨论中国大陆(不包括港澳台)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前,似乎有必要看看和清华齐名的、同样是中国的百年名校的北京大学。在下面的查询结果中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所有的冠军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必须来自同一个单位,挂名、合作的不算。在查询时,采用北大的两种英文译法,即:Beij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查询结果表明北大的冠军论文为2001年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的一篇论文,论文基本信息如下,迄今为止(截止2011年4月28日),被引用次数为644。其通讯作者是北大物理系的俞大鹏教授。俞大鹏的简历可见北大官方网站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纪录居然赶不上以工科见长的清华(工科拼论文自然是不行了)。

Title: Ultraviolet-emitting ZnO nanowires synthesized by a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approach 
Author(s): Kong YC, Yu DP, Zhang B, et al.
Sourc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Volume: 78   Issue: 4   Pages: 407-409   Published: JAN 22 2001 
Times Cited: 644 

现在让我们看看我国学者发表的数以百万计的论文(仅指SCI收录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哪一篇。这篇我国冠军论文就是1988年的Blood(血液类顶级期刊)上的一篇牛文,1988年发表以来,被引用1559Web of Science 数据),很是让人肃然起敬,该文是迄今为止来自中国大陆的作者,引用次数最高的文章。该文基本信息如下:


Title: 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uthor: HUANG, ME; YE, YC; CHEN, SR, et al.
Source: BLOOD Volume: 72 Issue: 2 Pages: 567-572 Published: AUG 1988
Times Cited: 1,559

经过仔细检索,现在可以肯定的说:1559次是我们国家迄今最高引用记录,被引次数过千的来自中国大陆的文章屈指可数,这一纪录当然是很了不起的啦。当然这和美国的一流的甚至是二流的大学相比,差距是明显的、巨大的。随便哪个象样点的美国大学,被引用次数上千的论文一般少说也有几十篇。

该文的通讯作者想必科学网上的网友还都比较熟悉,他就是刚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王振义院士。王先生的详细简历可见。他是我国著名的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的最大的学术贡献也体现在这篇Blood文章,即: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细胞分化,“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 王振义院士虽然年近90,但其一生发表论文数量并不太多,并不是以量取胜的,其仅在BLOOD(影响因子:10.555)上就发表了32篇(包括合作),其文章被引用总次数已经超过7000次(Web of Science数据),应该说这样的发表记录和同行引用情况就是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比,也有得一拼,这样的院士才真正是名至实归!

另外有关王振义院士荣获国家科技最高奖问题,曾有网友质疑是由于王振义的一个牛学生(即卫生部长陈竺)的关系。我个人认为上述的简要学术成就已经证明:王振义院士显然有资格荣获此奖,他获此奖可以说是名至实归。至于陈竺是否起到一定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

在科学网和丁香园都有网友提出王振义院士应该获诺贝尔奖,我们必须承认王院士的工作很重要,他的成果也挽救了很多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但是对于是否应该获或者说是否有资格获诺贝尔奖,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们知道,诺贝尔奖除了重视原创性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是成果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在成果/发现的应用广泛性上,以诺贝尔化学和生理/医学奖为例,PCR(链式聚合酶反应)、siRNA(小干扰RNA)GFP(绿色荧光蛋白)这些说到底都可以称为技术类的奖,三者(尤其是PCR)在生物、医学、环境等许多领域都有非常广泛(或潜在的,如siRNA)的应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以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裔钱永健为例,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靠的是其在GFP的开创性工作,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关于钙指示剂的工作,在这方面。应该说其贡献无人能比,其在JBC上的一篇论文迄今被引用次数已有18000余次,比其GFP论文要高的多,但是,他并没有由于钙指示剂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奖,这并不是说钙指示剂的工作不重要,当然也重要,但是这个和GFP的工作一比,自然就相形见绌了。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来评价分析王振义院士的工作,尽管其工作很重要,但是这个贡献、重要性也只限于白血病甚至只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个类型的白血病,并且即使是所有白血病在欧美、在全球都进不了前5种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类型。我认为王院士在其有生之年几乎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获得这种顶级奖项也有很大的运气在起作用,有时候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还以获诺贝尔奖的GFP为例,还有两位科学家和钱永健共享了此奖,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 Martin Chalfie 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成功地将GFP基因在大肠杆菌和线虫(C. Elegan)上表达出来。在这个世界,将一个别人克隆的新基因的人在大肠杆菌和/或线虫可真是多了去了,为何偏偏他就能获得诺贝尔奖?!没有办法,GFP太重要了,这哥们的运气太好了!

至于清华办个清华学堂班,专门来培养中国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不能不说是清华、也是我国的创举,这个世界这么多大学,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的大学还有这种班,不知是否会有其它世界名校来向清华学习这样的诺贝尔速成班,与时俱进,也开办这种班?!

对于王振义是否有可能获诺贝尔奖的问题,还有必要再啰嗦一下。科学网上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据IP地址判断)的匿名网友在我的另外一个博文(参见:我国已获得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两位科学家留言,坚持认为王振义和陈竺在不久的将来会获得诺贝尔奖(原文为英文,幸亏我还懂点英文)。当然几乎无人认为王振义的工作不出色,科学网著名博主饶毅先生在其博文如此评价王振义的这项工作的 80年代,上海第二医学院王振义实验室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治疗白血病的特定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王振义这一工作于1988年在《血液》杂志上发表,他们的新方法已被世界接受,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白血病人带来福音,是近二十年来中国生物医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中国极少向世界推出现代治疗药物和方法的一个例子。”我觉得这是很客观的评价。但是这项成果的原创性似乎差了点,具体表现在至少如下两个方面:

1)维甲酸(即维生素A的抗肿瘤活性并非是王振义首先发现的,早在1971年就有德国科学家报道了在动物活体体内的维甲酸的抗肿瘤活性(参见下文),由于原文是德文,所以迄今引用次数并不高。这个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在全球开了维甲酸抗肿瘤活性研究的先河。

Title: VITAMIN-A ACID IN TUMOR THERAPY - STUDIES WITH ANIMALS ON EFFECT OF VITAMIN A ACID ON TUMORS

Author(s): BOLLOAG, W

Source: SCHWEIZERI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   Volume: 101   Issue: 1   Pages: 11-&   Published: 1971

Times Cited: 32

 

2) 维甲酸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也并非是王振义首先发现的,早在1980美国癌症研究所(NCI)的科学家就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报告了这一结果(见下),迄今被引用次数为1933次,高于王振义的那篇Blood论文,也说明国际同行认为这篇PNAS的结果很重要。这个发现重要性在于率先揭开了维甲酸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理。

Title: 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CELL LINE (HL-60) BY RETINOIC ACID

Author(s): BREITMAN, TR; SELONICK, SE; COLLINS, SJ

Sour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BIOLOGICAL SCIENCES   Volume: 77   Issue: 5   Pages: 2936-2940   Published: 1980

Times Cited: 1,933

 

对此,上海交大的官方网站上也承认这一点:上世纪80年代初,苦苦求索的王振义得知国外学者曾用一种叫13顺式维甲酸的分化诱导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虽说疗效不理想,但他却从中获得启迪。 所以即使退一步说,维甲酸治白血病即使将来能获诺贝尔,上面两篇论文的作者似乎更有资格获奖。那位网友强调王振义用的是全反式维甲酸,而非一般维甲酸,其实维甲酸作为一种小份子有机化合物,有反式和顺式两种同分异构体,并不稀奇,上面两篇文章已经用维甲酸(即反式和顺式的混合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分别用全反式和全顺式的手性纯净物来检测哪一种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更好,至少现在看来,这个创新性并不是很高。

事实上,发现一种新的化合物治疗癌症,这样的新发现/新的化合物从历史上看,还颇有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顺铂,这个非常简单的化合物早在1979年就被美国FDA批准临床应用,迄今仍在临床使用,不知挽救/延长了多少病人的生命。顺铂,和全反式维甲酸相比,无论是影响还是治疗癌症的种类,都远非全反式维甲酸可比,就是这样一种NB的发现,迄今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当然由于顺铂抗癌活性的发现者(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一教授)几年前已经离世,所以顺铂应该不会获诺贝尔奖了,这还仅仅是癌症/肿瘤学这一个领域,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发现还有许多虽然非常重要,迄今仍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所以,对于王振义的成就/成果,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放在全球视野,历史上来评价,可能会更客观一些,我也希望那位匿名网友在科学网注册一个账户,专门写个博文,用事实来说明为何王振义和陈竺,而非其他人,更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P.S.对于王振义院士的上述Blood文章,上海交大的官方网站上的宣传似乎有点夸张,称该文为世界上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按照这种说法,能称为“之一”的论文,这个世界至少数以千计,被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其被引数字惊人(在此先卖个关子),仅仅我国大牌海归王晓东一人,其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上述1559次的就有6篇,当然这些功劳目前都只能归到美国,这些论文都是其在美国时发表的。

 

(预告:谁是全球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 即将揭开谜底,敬请关注!)

(王守业修改整理于2011428日,本文部分内容去年曾贴于丁香园论文版,感谢科学网博主孙学军教授当初提供的重要资料信息。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引文出处: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quickforward=1&id=438828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守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3591-43882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