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2月到目前为止,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上海市、安徽省、江苏省先后有24个病例被确诊,其中7例死亡,一度引起社会恐慌,人们不禁要问它会不会如10年前的非典一样大面积扩散呢?对于禽流感的传染源、传播特点、严重性以及防治措施等,人们心中仍有许多疑惑。这场禽流感是谁惹的祸,谁又是“幕后推手”呢?下面我们将根据目前的状况对禽流感进行探讨。
一、流感与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现已知,流感病毒根据其病毒颗粒上的核蛋白和膜蛋白抗原特性不同分为三个型别,即甲型(A)、乙型(B)和丙型(C),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是最危险的一种。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包含8个节段,为单链、负链RNA,根据其表面结构(H和N)不同又可分为许多亚型,至今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HA不同亚型可以与NA的不同亚型相互组合形成多达144种不同的流感病毒。H与N的作用,简单得说就是狡猾的流感病毒借助病毒血凝素进入靶细胞,并通过神经氨酸酶这把“剃刀”进行逃逸。
甲型流感病毒的不同株能够感染多种动物及禽类,如鸽子、鸟类、海豹、雪貂等。甲型流感病毒更善于玩弄诡计,它可以感染禽类,特别是水鸟类,而乙型和丙型则不能。遗传分析表明,几乎所有感染人类甲型流感病毒,均来源于禽类病毒,这些病毒可能通过突变获得感染人的能力。
那么威力强大的禽流感具体是什么,怎样引起的呢?
禽流感又名真性鸡瘟、欧洲鸡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878年首次发现于意大利。该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只发现H5和H7两种亚型。
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可以感染人。既往确认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5N1、H9N2、 H7N2、 H7N3、H7N7、H5N2、H10N7,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可以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结膜炎、甚至死亡。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后常表现为高热等呼吸道症状,往往很快发展成肺炎,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全身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禽流感病毒宿主具有广泛性,其感染谱很广。大多数的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感染禽流感,以鸡、火鸡和某些野禽最易感染,鸭、鹅及其他水禽类反为隐性感染和带毒者,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携带等极其多样,主要取决于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情况而定。.
禽流感病毒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有很多。1) 通过禽肉、禽血、禽蛋等禽产品的流通进行传播;2) 带有病毒禽类的粪便等分泌物通过空气传播;3) 通过带有病毒飞禽传播,主要是通过大量携带病毒的候鸟在迁徙过程中接触所经过的环境如土壤、水源、及当地的留鸟等进行传播。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感染禽类。
二、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
H7N9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属于甲型流感病毒亚型。这次的H7N9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病毒,2008年6月14号,它在西班牙的一只小水鸭的样本中被发现,其在荷兰、日本及美国等地曾发生过禽间暴发疫情,但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而它在中国感染了人,证明H7N9也是少数能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之一。根据当前情况来看,人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潜伏期一般为7天,起病5-7天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并死亡。
目前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认识还很有限,该病毒感染能否引起轻型病例或其他临床表现尚不清楚。随着更多的病例信息的积累,对该疾病的认识将会发生变化。
三、H7N9禽流感病毒从何而来,是谁惹得祸?
对于此次禽流感,我们主要应着力调查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但目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非确定性的。
对于该病毒的传染来源尚处于调查中,目前有几种猜测,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候鸟传给家禽,家禽传给人。
3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病例样本中分离了H7N9禽流感病毒,完成鉴定和全基因序列分析。综合流行病学和病毒学双方面证据,提示引起此次疫情的流感病毒为禽源。
据农业部组织专家会研讨认为,从家禽、鸽子中分离到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与人体中分离到的病毒高度同源;该病毒来源不明、传播途径不清,通过候鸟迁徙带入国内的可能有多大不知道。
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直是被世界卫生组织界定为禽流感威胁高发地区。因为只有在这里,大批人类会和家禽有亲密接触。而候鸟,又是禽流感病毒最好的携带者。野生鸟被认为是所有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岸边鸟类和野生鸭子之间的禽流感病毒传播可发生在二者共用的栖息地,这就为不同禽流感病毒亚型之间发生混合和重配提供了机会。在与人类环境紧密接触的禽类中,例如人工饲养的鸡、火鸡、雉鸡、鸽子和鹦鹉等,禽流感病毒的存在不是很普遍。但大量情况证据表明,候鸟能够将低致病性H5和H7病毒传给家禽。
当携带病毒的野鸭、大雁等候鸟往南迁徙过冬时,其带有病毒的粪便及分泌物会污染迁徙沿途的水源、土壤等环境,当地禽类一旦接触带有病毒的环境,便会感染禽流感,病毒便在家禽、留鸟、候鸟之间互相传播,并在短时间内波及与之接触的人类,造成暴发。而中国是鸟类迁徙的重要目的地,又有长期密切接触家禽的现状(特别是大量的散养家禽),候鸟把病毒传播给当地禽类,禽类再传给人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若要明确这一点,我们可以运用地球信息系统GIS对禽流感传播疫区分布进行叠加分析来探讨候鸟迁徙路线与禽流感传播方向的关系,以了解候鸟迁徙对禽流感传播的影响。
另外,虽然尚未确定,但由于候鸟过冬迁徙范围一般较大,随着气候从南向北的逐渐转暖,我们也需要做好预防措施提防禽流感发病地区随之北移。
另一种说法则是与猪有关,最近在上海江中发现1.6万多头死猪,那么与此次感染有关系吗?
禽流感病毒产生于禽类,可以感染人类,它也能感染猪,而猪也有流感病毒“储藏器”和“转换器”之称。在欧洲的猪群中就发现过禽源H1N1和H1N2毒株。
通常人类几乎不被禽类的流感病毒直接感染,因为禽类病毒在人体细胞生长是很罕见的。然而,猪这种动物却可以同时作为人类流感病毒和禽类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而且某些时候,两种来源的病毒可能会感染猪的同一细胞。一旦这样情况发生,就有可能产生重组的新病毒了。这种由病毒的基因片段发生重组的可能性在一些人、猪、鸭具有密集群体,而又距离很近的地方有很高的发生频率,例如亚洲。所以就有这样一种假设,H7N9先感染了猪,在猪体内发生重组,使这种病毒能在人群中增殖和传播——曾经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就有这样的特征。
然而据报道称,检测部门抽查留存的死猪样本也仅只检出过猪圆环病毒。对近期打捞上来的黄浦江上游漂浮死猪抽检的34份留存样品,进行了禽流感通用引物检测,也未发现禽流感病毒。死猪是此次禽流感总体调查内容重要的一部分,日前,世卫称疫情与死猪事件无直接关联。
总的来说,根据现有的疫情资料,我们认为H7N9的来源尚不清楚,不能排除家禽传播,但更要阐清楚国内猪体内是否已经存在该类病毒?这次病毒的来源是直接从禽类来,还是。。。。。。并在家禽、留鸟、候鸟之间互相传播,病毒发生重组,从而向人类传播。
四、H7N9目前未发现人际传播但不完全排除可能
SARS之所以可怕,在于人际之间的相互传染。H7N9疫情是否会大面积暴发取决于会不会出现人传染人的情况。
目前已知该病毒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有消息报道,经过对病毒样本的研究,病毒上不带有猪和人的基因,人传人的可能性会非常低,目前该疫情蔓延的风险就比较低。
前面提到,禽流感病毒只有在很偶然或发生变异的情况下才会传染给人。但是目前已发现H7N9病毒出现变异,变得易于感染人体,那么如果再发生变异,就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世界上最顶尖的流感专家之一、荷兰伊拉斯谟医疗中心的阿布·奥斯特豪斯说,序列显示已发生了某些足以让政府进入戒备状态、对动物和人群加强监控的基因变异。所以说进一步对暴发范围、感染来源、传播方式、最佳临床治疗方案和必要的防控措施进行调查,并时刻保持警惕以便发现出现的病例,是极其重要的。
五、禽流感对人类有较强的致病能力
从整体来看,H7N9致死率看似较高,但其实今年春天的流感发病率甚至比去年稍低。同时由于样本太小且发现的感染人数多已为严重感染者,加上暂未发现人际传播,尚不能说明其致死率高。
然而,随着不断发现H7N9禽流感的新病例,该病有从散发开始向暴发发展的趋势,同时农业部指出并不排除更大范围内发现H7N9禽流感的样本。目前为止已发现24例病人,7例死亡,提示着该疾病严重性。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Nature)近日发文称,H7N9病毒对鸟类无明显致病性,对人类却有很强的致病能力。以上这些情况均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做好防御措施。
六、易感人群与高危人群
现阶段尚无确切证据显示人类对H7N9禽流感病毒易感,不过根据现有确诊病例来看,除了一名4岁儿童之外,其他均为成人,且以老年人居多。
而现阶段主要从事禽畜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畜类者均为H7N9禽流感病毒高危人群。
七、面对H7N9突袭,我们该如何防治?
1、防治药物
需要明确指出目前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根据WHO上的报告指出,通过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敏感。根据其他型别流感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发病后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人类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手段仍需观察研究。
我们认为抗病毒的药物在早期使用可能有效,然而治疗该病毒引起的并发症才是重要的,所以用最快的速度研制抗体以及抗体生产的新方法才是抢救病人的重点。
2、个人如何避免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
(1)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食品安全措施是预防甲型H7N9等多种传染病的前提。(2)勤洗手,尤其是制作食物之前、之间、之后,饭前便后,在接触动物及动物粪便之后,以及手脏时;若家里有人生病则应更频繁地洗手。(3)在医疗机构内必须保持手卫生,防止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洗手的机械动作可去除病原体。酒精消毒(可杀死病原体)。(4)打喷嚏、咳嗽时,要用纸巾掩盖口鼻。(5)在任何可能存在高致病禽流感病毒的环境中,一定要保持手卫生(包括洗手和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以防止被病毒污染的手通过接触而造成口、鼻、结膜感染。
八、“热点过后”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谁是“幕后推手”?
新型传染病产生是全球现象,中国作为人口和国土大国自然难以避免
传染病的进化、新传染病的产生是全球都存在的,仅以禽流感为例,从1993年至今,在全球范围内,瑞典、荷兰、意大利、美国、墨西哥和中国分别产生了不同亚型的新病毒,而疾病暴发的国家更多。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也要遵循同样的规律,在这样的人口数和国土面积下,新型传染病在中国产生的几率是相当大的。当然,即使不是疾病的起源国,也不一定能幸免,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传染病源发于哪个国家都有可能造成全球大流行。
中国“人畜混居”和“出售活禽”等习惯也是新型传染病暴发的助力条件
当病毒感染发生时,家禽家畜在狭窄的空间内被反复感染,使得病毒变异机会大大增加。同理,在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复感染的现象。甲型流感病毒要想快速重组变异,需要在禽、猪和人之间来回传播。而中国传统人畜混居和出售活禽的经营方式正为这种重组变异提供了最佳机会。
处理成本高、场地少以及管理不到位导致动物尸体随意丢弃
前阵子出现的死猪为何会飘在黄埔江上?虽然目前死猪与本次流感无主要关联,但这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根据相关报道,嘉兴大多是散户养猪,该地无害化处理池无法容纳大量死猪,加上焚烧处理成本极高无法承担以及“地下产业”即做成“死香肠”受到了控制,抛入河里成为村民首选,结果当地政府及卫生部门并未能及时处理,而这些状况均有可能引起疾病的广泛传播。
总之,我们从中不得不反思我国公共卫生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我们该如何走。我们认为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人畜混居”等不良环境并做好科普宣传。同时,因为H7N9病毒潜在期为7天左右,持续阻断人禽之间接触,就可以有效控制病毒传播,尤其是减少病毒快速复制过程中随机化形成的突变可能,所以上海等地扑杀一些市场内禽鸟、全市暂停活禽交易的做法十分明智。虽然这会引起经济损失,但和疾病流行的代价相比,却是非常值得的,也只有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杜绝禽流感更广泛的暴发以及为H7N9禽流感的防治找到相关根据。
相关专题:H7N9禽流感来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陆家海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06-67841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