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魂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泰山 教师,翻译

博文

漫谈新版《红楼梦》

已有 4142 次阅读 2010-9-3 14:31 |个人分类:雨中漫步|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漫谈新版《红楼梦》

新版《红楼梦》昨晚在安徽台首次播出,就感觉不爽,该电视剧处处硬伤,一部诗情画意的《红楼梦》被李少红搞的索然无味。

首先,该剧没有任何音乐,这就大大削减了原作的艺术性,真想不通李少红这个浆糊脑子,在初拍《红楼梦》时,就应该想到聘请一个高手创作整套的配乐,没有主题曲,没有能够和《红楼梦》情节完全融合的音乐。这使得红楼梦一开始就显得沉闷无比,就这一点新版《红楼梦》和旧版《红楼梦》无法相比。

第二,新版红楼梦过分忠实原著,什么事情做过了头,物极必反,反而就演变成对原著的不忠实,或者编剧根本没有读透《红楼梦》。例如贾雨村和冷子兴在酒馆里叙话一节,尽管请来了英达,真正难为了英达,两人像背书一样把贾家的历史按原文一字不漏的叙说了一遍。

再如甄士隐在路上遇到和尚道士叙说好了歌一节,也是背书一般,而旧版《红楼梦》此时背景是一段优美的音乐。

此外,新版《红楼梦》在表现人的心理活动,事件发展也都大段大段的朗诵原著,可见编剧水平,是只会抄书,不会创作。如此一部跌宕起伏,史诗般的巨作被制作成一部只有平铺直叙,毫无想象空间的平庸之作,真是可惜了。

第三,新版《红楼梦》拍摄粗糙,刚开始就很明显,如甄士隐在路上遇道士和尚一节,当甄士隐在朗诵“好了歌”时,周围人来人往,很多人在周围“浮光掠影”,显得整个情节混乱不堪,很明显干扰剧情,这时我们不知道是看甄士隐还是看那些走来走去的人影。

还有剧中采用的大量的快镜头,本来那些贾府的丫鬟,小姐走得好好的,慢而优雅,这才能显得贾府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优裕生活,突然镜头加快,丫鬟小姐飞起来走,不知道是何用意,足见李少红个人素质和欣赏能力。

第四,就是饱受网友批评的金钱头,猛一看,立刻让人想到过去看的连环画中,古人大殓时下葬女性的打扮,所以一看到那几个主角出来一式的打扮,立刻想到僵尸,真没有办法。

第五,编剧的口语表达能力太差,原著《红楼梦》很多口语今人已经不讲,如果勉强用到剧中,就会让人听了不懂,感到别扭,觉得刺耳,这里就不能完全忠实原著,而要作一些变通。译成现代人通常的话语,可是这个傻编剧居然一字不漏照原文照抄,使人怀疑编剧的中文水平。

第六,林黛玉的扮演者显得很呆板,远不如陈晓旭,红楼梦原著在此一段原有矛盾之处,新版《红楼梦》也由于太忠实原著,不知道变通,使得我们看到贾雨村只教授林黛玉一年,林黛玉像打了激素一般立刻从5-6岁小丫头变成了十来岁大姑娘。

惜春在贾家是最小的女孩,在原著中一开始惜春出来,作者就没有多加用墨,如对迎春描写“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可是我们在新版《红楼梦》中,三人都是一般大小,惜春形象也差。

第七,贾宝玉、王熙凤出场由于没有相应的背景音乐,只好采用道白,这也大大削弱了原作的艺术性,造成贾宝玉和王熙凤出场气势不够,这里试将原著中他们二人出场的一段叙出,就看到新版《红楼梦》的硬伤:

 

王熙凤:“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姊妹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条、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贾宝玉:“已进来了一个年轻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条;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眼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条,系着一块美玉。”

试问,我们在新版《红楼梦》中看到上述场面时,王熙凤,贾宝玉出场有那种让人眼睛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吗?

写到这里,感觉新版《红楼梦》最大的硬伤还是缺少相应的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这实际也说明了导演和编剧自身的素质在拍摄《红楼梦》时,无法准确这部巨著的内涵而造成的,没有办法,还是素质、素质、素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978-358962.html

上一篇:看看你的存款被银行偷去多少钱
下一篇:看新版《红楼梦》阴风阵阵毛骨悚然
收藏 IP: .*| 热度|

4 曹利军 张芳 唐常杰 宁佳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