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魂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泰山 教师,翻译

博文

漫谈中国保健品市场乱象

已有 3908 次阅读 2009-7-24 11:28 |个人分类:读书余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保健品, 脑白金, 蜂胶

漫谈中国保健品市场乱象

-解谜保健品市场的秘密之一

根据我的一个在美国保健品市场工作十几年的同学介绍美国保健品市场有很严格的管理制度,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保健品的安全性非常重视,所以在美国市场是看不到假冒伪劣保健品的,就是合格的保健品,一旦有人投诉,FDA就会立刻进行调查,甚至采取严厉的处罚和罚款,直至让受到投诉的公司破产,所以很多公司都规定消费者发现所购买的保健品如果不适合自己,或者服用无效,或者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退货,哪怕已经打开瓶子服用,甚至已经服用半瓶,乃至是已经是空瓶,只要不满意都可以退货,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中国的消费者是想也不要想。

而相反,在中国国内得保健品市场充斥着大量伪劣保健品,由于很多保健品都没有国家标准,任由商家任意吹嘘其疗效。

美国FDA不允许生产保健品商家在其生产的保健品上标注能够治疗什么病和有什么疗效,所以在美国保健品的包装盒及药瓶都找不到任何能够治疗何种病的说明已经疗效,但是在中国就完全变了味,就是美国的保健品到了中国,商家都进行了广泛的疗效和治病的宣传,这种宣传往往夸大其词,把一种普通的保健品吹嘘成万能补药。

 

 

 

倒退到前几十年,中国人的保健意识还是基本按照传统中医理论,阴阳协调,无非是人参、阿胶,鹿茸,蜂皇浆。但是到了90年代,随着国外保健品逐渐引入国内,中国人传统的保健意识开始发生变化,很多人不再把单独仅仅服用中药作为唯一的补品。而且由于中药的加工技术落后,所生产的中药质量低劣,治病效果不理想,中药配方的不合理和随意性,以及中医药理论很多糟粕都混于其中,很多中药配方难以科学的解释治病效果,而欧美等国生产的药及其保健品以其天然、精致,疗病效果佳的科学性指标更加让人信服,导致了大量美欧药品和保健品的进入中国药品市场。

但是正因为保健品市场利润丰厚,国家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和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导致保健品市场乱象横生,例如美国仅卖二、三美元的脑白金,蜂胶这些普通的保健品在中国可以卖到上百元,几百元,甚至天价,让普通人瞠目结舌。我们可以看看国内那些专卖国外保健品的公司卖的所谓蜂胶、维生素、葡萄籽、牛初乳、芦荟、深海鱼油很多都在百元以上,这些保健品价格如此昂贵,普通老百姓根本吃不起。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摆在药店里卖的保健品价格不仅昂贵,而且有的根本就是低劣产品,例如,一管23美元的美国芦荟胶要卖到98元,一种黄酮含量只有400毫克的黑色蜂胶要卖到98元甚至更高,这种黑色蜂胶其实只是一种蜂胶含量极低的低劣产品,只能做一般保健作用,在欧美市场根本找不到其踪影,而国内要卖到80-90元,甚至100元以上,美国市场上销售的是纯度更高的优质蜂胶,而这种优质蜂胶只要几个美元或者十几美元,充其量也就是几十元钱,而那种根本无治病效果的伪劣黑色蜂胶,只有在中国市场才有,并且到了商家广告里成了治病的神丹妙药,且价格不菲,大行其道,成了国内蜂胶市场的主导产品,而真正的外国优质保健品到了中国就已经翻到400,乃至6700元以上。

何以伪劣保健品。美国人根本不吃的东西在中国成了香饽饽,其原因是一个信息不通,大多数国人都不了解国外保健品的种类和行情,这些保健品的价格信息被知道这些信息的商家封锁,普通人知道的信息都是这些商家误导的信息,老百姓眼看着那些老板利用这些垄断的信息大发其财而毫不知情,这真正是国人的悲哀,老百姓的悲哀。

第二,普通老百姓对保健品的知识不足,在中学、大学里,甚至医学院校都不开设保健知识课,普通人所了解的保健知识一个是通过商家宣传,一个是道听途说,亲友之间传递,到了药店,面对种类繁多的保健品不知道如何选择,这让许多商家钻了不少空子,著名的脑白金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实很多保健品都是按照纯度而分类,纯度较高价格也高,所以我们在同样一种保健品中会看到不同的价格,可是商家也利用普通人不理解这一点,把一些纯度很低的产品价格加的高高的,我们高高兴兴买回去的也许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可以说很多人都是这些商家愚弄的傻瓜。

这些年由于环境恶劣,污染严重,国内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要靠服用一些优质保健品来维持健康,但是当你知道你所服用的很昂贵的保健品不过是外国很普通的产品,或是外国市场根本找不着的伪劣“保健品”,你会如何办?

把一切都搞明白吧,我可怜的还蒙在鼓里的国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978-245321.html

上一篇:邓玉娇一案,让人不寒而栗!
下一篇:读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1953年胡适在南宁的演说的疑问?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